2010年10月31日

國家危機與人民能力(99114241)

1.危機給予警惕,但只有知識能使人清明。
托克維爾提到:「在新英格蘭,普通人民已習慣於敬重知識和道德的優越性,毫不抱怨地對之服從。(p.258)」
新英格蘭的教育和自由來自於道德和宗教,他們建立在道德上的知識和源生於宗教的自由觀在民主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偶然的事件(如國家遭到威脅)會抑制民主的激情,但是社會的智力和道德對民主的激情對之施展的影響更為深遠,後兩者這使得民主能作更為賢明的選擇。

我覺得托克維爾的說法是有些矛盾的。
依照托克維爾的意思;國家受到威脅時,人民暫時放下嫉妒的感情,「也許」會選出能夠拯救國家的公民。但此一結果並非來自於理性的判斷,純粹是時勢讓有能力的天才有機會出頭,而又恰好獲得人民的支持而已。

如果只看前面一段,很容易誤以為社會走向好或壞只是偶然罷了。然而在接下來的兩段托克維爾提到社會的智力和道德會對民主的激情造成影響,
此一觀點的提出對時局有了另一種解釋。
為了讓讀者了解筆者思考的順序,以下列出一個事件的流程。這是我從文本中看到的,也許恰好是托克維爾思考的脈絡,提供大家參考。

國家造受威脅→激起民族的激情→智力和道德抑制民主的激情→人民會做出賢明的選擇

如果這個流程管用,人民將會依照他們的理智去選出適合的領導者,而非巧合。
這是我看到的托克維爾說法的矛盾之處。
而托克維爾一方面認為人民的判斷低於一般水平,一方面又認為智力和道德會發揮作用,
這是我比較不明白的部分。

2.國家遭逢瀕臨崩解之重大危機時,大多數人民的判斷力通常是失準的。托克維爾不信任普羅大眾有能力參與政治,因此支持代議制的聯邦體制。我的看法和他是類似的。
一個社會需要菁英領導者,尤其是在特殊時機。因此我認為倚靠強人是比較可行的方法。

因為平等,所以結社(99114224)

托克威爾論及美國人的結社活動時,提出以下斷言與問題:「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能使全體人民最長於共赴一致希望的目標,並把這種新方法用於最多數對象的國家。這是偶然的結果呢?還是結社與平等的必然聯繫在其中發生了作用呢?」請試從文本作答。

在文本中托克威爾認為結社與平等之間的聯繫昰必然的。

托克威爾認為美國之所以能夠呈現一個繁榮而民主的社會,完全是因為他們的人民懂得依靠結社的力量,來達成自己想要的目的。他更指出,美國人的結社團體不同於英、法那樣的被動。美國人的社團是因為人民有需求,因而找一些志趣相同的人,組成社團來解決他們的問題。
而他們之所以會結社,是因為大家都是平等的。

因為平等,代表著大家都是一樣的,沒有一個人昰特別突出的。遇到問題時,一個人如無法解決,這時就要結社,將這股力量加以整合,以解決問題。在平等的國家中,一個人的力量太微小了,能做的是有限,因此才會透過結社,集合大家的力量,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而托克威爾說美國人喜歡結社,不管是什麼芝麻綠豆的小事也都可能促使他們組成社團。他認為昰因為美國人深深的了解結社的力量有多強大,強大到足以解決大部分的事。人民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大家都昰沒有分別的,所以需要結社來聚集個人的力量,因此結社與平等是必然存在的結果。

托克威爾認為這是必然存在的,而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能夠發展的比他原本的母國─英國還好。但是托克威爾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因此才需要結社,可是要使社團發揮它應有的力量,昰需要一個領導者來整合發揮這股力量 ,而既然大家是一樣的,那麼這位領導人物又是如何產生的?他又要如何使大家服從他的指令?這些令我感到很疑惑。

但是先撇開這些矛盾不談,美國之所以能夠在獨立之後,發展的如此迅速,是因為它的人民懂得結社來達成目的,而非等到政府發現問題,再由政府解決問題,這樣太慢了!所以美國的繁榮,人民結社也可算是一大功臣。

2010年10月29日

政治結社與一般結社

  1. 托克威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下卷第二部份第七章斷言:「這兩種結社之間存在著一種固有的而且可能是必然的關係」,又說「一般結社有助於政治結社。但是,另一方面,政治結社又能使一般結社得到長足發展和驚人完善。」請問,托克威爾如何證成這項斷言?
  • 負責同學:99114106、99114124、99114152、99114172、99114226、99114272、96114133、97121138。
  • 請在十一月四日中午十二時前,完成貼文。

國家危機與人民能力

  1. 托克威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上卷第二部份第五章:「當巨大的危險威脅國家的時候,人民往往能成功地選出最能拯救國家的公民。」但接著又說:「這種危險雖能蕩起人民的激情,但沒有對激情加以引導。它雖能觸及人民的頭腦,但沒有使之清醒。」頭腦未能清醒的人民如何挽救國家危難?托克威爾的說法有無矛盾或另有解釋?
  2. 您認為,國家遭逢瀕臨崩解之重大危機,當寄望公民主動救國或倚靠強人以度難關?

  • 負責同學:99114118、99114131、99114149、99114154、99114227、99114241、97114285、96114102、96114288、93114138、94114156。
  • 請在十一月四日中午十二時前,完成貼文。

2010年10月28日

民主國家人民的結社(99114219)

*托克威爾又說:「不幸的是,促使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同時又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試從文本作答,並評析與先前關於美國人結社活動有助於促進平等的論斷,有無矛盾?

為什麼在這樣民主的國家裡,人民的結社反而更加困難?

托克維爾談到:「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強大到足以有效地單獨從事鬥爭。除了聯合一致,什麼也不能保全他們的自由。(上卷,I,三)

在一個人人各方面幾乎都處於平等狀態的國家:具有差不多的小康環境、擁有相去不遠的教育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個人的力量都是不夠的。單一個體的力量對政府並不具有撼動的影響力,而這個人人近乎平等的社會又缺乏像貴族社會中那種具有一方豪強實力的單位,足以抑制權力的濫用。『在貴族國家,貴族和富人團體,天然就是抑制權力濫用的社團。(上卷,II,四)

結社的條件並不困難,文本中也提到美國人對於結社權發揮到淋漓盡致,『美國人民不論年歲,不論身分地位,不論志趣,無不時時組織會社。』、『英國人常常單槍匹馬做一番大事業,美國人則為了要完成一件最小的事,也組織一個團體。(下卷,II,五),難的是該如何將多數人集結在一起,為了共同的目標共同對抗。在個體平等的情況下,要達到像舊社會中貴族團體所能展現的力量,勢必需要許多人的參與。然而只要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不論是政治團體或是利益團體),這其中必定會牽扯到利益分配的糾葛,人數越龐大,其中的糾葛便會越龐雜。『…不過,這樣一種結合,卻並非經常都是可能的。(上卷,I,三)

但倘若人民不運用結社處理身邊的事務,勢必會加強對政府的依賴,加強對政府的依賴則令政府的權力擴大,進一步更加削弱人民的權力,使人民不得不更加依賴政府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在這惡性循環之下,政府的暴政無可抵擋,因為民主政府的建立是來自於大多數的民意,一個平等的個體並無助於抵抗多數的暴力。

我已講過民主制度的天然缺陷;每種缺陷,都按比例,隨多數權力之增加而增加

照我的看法,目前美國民主制度的主要弊端,並非像歐洲人時常斷言的那樣來自它們的脆弱,而是來自它們不可抗拒的力量

當一個人或一個政黨在美國受害時,他能對誰去要求賠償呢?假如向民意,民意構成多數;假如向立法機構,立法機構代表多數,並且絕對服從多數;假如向行政權,行政權卻由多數任命,並在多數手中被用作唯唯諾諾的工具…不管你投訴的措施是何等的不正或荒謬,你非盡可能地福從它不可。(上卷,II,七)

因此托克維爾提到,結社自由已成為反抗多數專制的一項必要保障。(上卷,II,四)

多數人的萬能,在我看來,對美國各共和國真是危險十足,用來抑制它的手段看上去總是利多於害。…再沒有比民主國家的社團,更需要防止派別專制和巨頭專權了。(上卷,II,四)

在我看來,平等對於結社所造成的困難和托克維爾在先前談論的結社活動和平等之間的聯結是並不相違悖的。在一個瘋狂追求平等的社會下,結社是必要的。因為平等削弱了個人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若不懂得聯合自身以外的力量來保衛自己,等於是令放任政府毫無顧忌的蹂躪自己(數:少數或個人)

假若每個公民不能依照本身力量逐漸削弱的程度,而相對地加強其與眾人的團結,則人類越平等,暴政即越猖獗,殆可斷言。(下卷,II,四)

我認為,平等和結社之間,應該是一個相互利用、相互鞏固的關係。不行使結社的權力所帶來的後果是無從對抗政府的暴政或與之制衡;而放任暴政的結果是失去自由,接著受到政權完全的控制(完全的依賴政府)。當政府勢力延伸至生活的每一角落,人們的自由意志被限縮到微不足道的地步。這個政府並不壓迫人民,它所為的只是壓縮,讓人民在極度限縮的情況下享受失去自由的平等。『平等原則使人遭受並且忍受這些,而且往往把它們視為好處。

而結社便是反抗的工具。

綜觀人類社會各種法則之中,有一種是清楚明確的。這便是:假若人類要文明或繼續保持文明,那麼結社的藝術必須隨平等程度的增強而更加發揚光大。(下卷,II,五)

結社與平等(99114144)

「為了舉行慶典,創辦神學院,開設旅店,建立教堂,銷售圖書,向偏遠地區派遣教士,美國人都要組織一個團體。」
當初清教徒移民至北美洲,那時的政府的結構還十分的鬆散,領導群眾的力量並不強大;而百廢待舉之下,每個人必須連結起來,才能讓生活步上正軌,因此,結社能力才會特別出眾。

「這樣下去,凡是一個公民不能獨自經營的事業,最後不是全要由公共的行政當局來管理嗎?再者,如果土地過度分散下去,分割得無法再分,以致只能由耕作者組織社團來經營時,那麼,政府的首腦豈不要掛冠而去扶犁嗎?」
到了近代的美國政府,體制已經相當的健全完善,在這樣的情況下,卻也無法使政府事事親力親為;若連一點小事都要政府介入,那國家大事豈不被耽擱了。其實人們不斷結社,就如同社會分工一樣,需要一群人有志一同的參與,每個團體各擅勝場,看似獨立自主,卻又彼此關係緊密,這才會使社會更加進步,也是國家未來的趨勢。

結社與平等 (99114213)

「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能使全體人民最長於共赴一致希望的目標,並把這種新方法用於最多數對象的國家。這是偶然的結果呢?還是結社與平等的必然聯繫在其中發生了作用呢?」
我認為這不是偶然的結果 , 結社與平等是一套因果關係 , 唯有讓人民自己組成自己所屬的團體 , 自行運作 , 並且和多方團體(包括政府)建立一套平等的溝通方式 , 才能使民主在社會裡遍地開花。

專制的社會 , 政治層面是寡頭政治 , 經濟上也是由少數富伸壟斷 , 人民沒有任何的參議權 , 只能默默接受寡頭的安排 , 彷彿是一個幼兒般 , 沒有自我決策能力 , 當然 , 也就不能為自己爭取權力。

解嚴後的台灣 , 是大家開始結社、學習如何與何謂民主的開始 , 大家為了不同的訴求成立團體 , 和政府爭取自我本身或是國民全體的利益 , 團體與政府之間的關係逐漸趨於平等 , 意味人民的聲音也能和政府同高

學校也是一個社會單位 , 父母求學時的校園裡 , 沒有"學生會"這種東西 , 也沒有自治社團 , 學校依序被學務處及教官室把持 , 學生完全沒有發言權力 , 默默接受學校所頒布的禁令與莫名其妙的指責
; 但現今的學校 , 雖然校方仍強勢 , 但是已經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 , 並且和學生所組成的學生會與自治團體達到意見上的共識 , 學生能在不影響整體秩序下 , 發表自我訴求 , 並不用再害怕遭校方的"暗算" , 安心的和學校斡旋 , 我相信鞋禁、髮禁的解除 , 就是校園"民主化"的象徵。這代表自治社團能達到自我訴求的實現 , 並且不用再提心吊膽的和政府(學校)爭取。

咱們台灣的校園 , 絕對比中國大陸全體社會來得自由、光明吧!

社團是民主之母!

民主國家的人民更難以結社(97114146)

托克威爾又說:「不幸的是,促使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同時又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試從文本作答,並評析與先前關於美國人結社活動有助於促進平等的論斷,有無矛盾?

為了分析的明確性,首先,我想先分析美國人為何結社,再由此推出什麼是促使其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以及此社會情況如何使其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最後再判斷托克維爾所說的這句話與其先前關於美國人結社活動有助於促進平等的論斷有無產生矛盾。

一、美國人結社的目的

1.美國人組成的一般結社是為了處理瑣碎的日常事務
托克維爾在下卷第二部分第五章提到「美國人不論年齡多大,不論處於什麼地位,不論志趣是什麼,無不時時在組織社團…」(P.635)、「在法國,凡是創辦新的事物都由政府出面;…在美國,你會看到人們一定組織社團」、「美國人幹一點小事也要成立社團…」(P.636)、「在民主國家裡,全體公民都是獨立的…其中的任何人都不能強迫他人來幫助自己。因此,他們如不學會自動的互助,就將全都陷入無能為力的狀態。」(P.637)
從以上敘述可以發現其觀察到美國人的一般結社大多是為了解決一些既沒複雜到需要政府處理,個人又無法處理的日常事務。
2.美國人的政治結社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訴求,防止政黨專制
上卷第二部份第四章提到「在我看來,多數的無限權威對美國共和制度的危害十分巨大,以致使我認為用來限制他的那個危險手段還好一些」、「再沒有比社會情況民主的國家更需要用結社自由去防止政黨專制或大人物專權的了」(P.217)、「處於少數地位的美國公民之所以結社,首先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和削弱多數的道義力量;其次是為聯合起來進行競爭,從而找出最適於感動多數的論據,因為他們總希望把多數拉進自己的陣營…」、「美國政治社團的宗旨是溫和的,而其手段則是合法的…」(P.218)托克維爾認為政治結社乃民主國家必然出現的結果,而就其觀察美國政治結社的情況,他發現美國對於結社權的正確理解使其避免了像歐洲一樣濫用結社自由的弊端,使美國的政治社團能和平的追求其目標,進而維持其穩定的民主政體。

二、促使其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

回顧上卷第一部分第三章可以發現其認為美國社會情況之所以能達到本質上的民主是因為歷史、法律等外在因素使人民彼此在力量上更近乎平等,而嘗到平等所帶來的好處的民眾,於是更加崇尚、追求在各方面的平等,由於人民的這種渴望,民主才足以在美國深植。然而,隨著人們在各方面逐漸接近平等,這種人人平等的情況會導致個人的力量變小,以至於沒有強大的個人可以獨自反對政府對於人民的侵犯,一旦美國人民不能組成政治社團來表達自己的訴求,那麼少數人民可能就會遭受到多數暴力的壓迫;而這種情況也使得個人無法強迫他人幫忙處理自己無法處理的事務,只好透過一般結社來達到其目的。

下卷第二部分第五章:「…一個民族,如果它的成員喪失了單憑自己的力量去做一番大事業的能力,而且又沒養成共同去做大事業的習慣,那它不久就會回到野蠻狀態。」(P.637)因此,可以說民主國家身分平等的社會情況促使了人民必須結社來防止暴政與處理日常事務,民主國家的人民如果沒有結社的習慣,則此民主國家很快就會崩潰。

三、促使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同時又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

下卷第二部分第五章中,托克維爾認為身份平等使得美國人民比它國更難結社,他覺得民主國家社團人數要多才能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因為某一方的利益,必然就會損害到另一方的利益,彼此就會形成對立,而由於身分平等,決定的因素就在於數量,所以其中一方的人數越多自然影響力也就越大,因此民主國家社團規模會越來越大。托克維爾做了個預測,他認為人民越來越不能單由自己去生產生活上所需的時代正在來臨,則政府要處理的事也不斷增加,而政府本身的活動也不停得在擴大其任務,導致政府權力不斷擴大,最後取代社團的地位,而當政府能處理的事變多了,人民也不再願意結社,轉而更依賴政府,如此循環下去,政府的權力會大到難以想像,進而壓迫到人民的權利,且托克維爾認為如此會使人民對公共事務麻木,變得只關心切身事務,更失去遏阻政府暴政的力量,使其成為一專制政府。

綜合以上三點可以分析出,托克維爾認為身份平等必然會使個人力量變小,而為了處理事務跟防止暴政,人民就必須結社,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未來政府將處理的事務會越來越多,而在處理事務的過程中,政府本身的活動又不斷的增加其任務,權力也隨之擴大,習慣了由政府處理事務的人民也不想再花精力結社,又加上社團成員要多才能成為一股勢力,使得社團逐漸被架空,政府最後就取代了社團的位置,處理社團本來該處理的事,導致人民越加依賴政府,也不再參與公共事務,如此循環下去,最後可能就造就一種全能政府,但人民也完全失去防止暴政的力量。我認為這與托克維爾在上卷提到的結社有助於平等的敘述並沒有矛盾之處。

結社能聚集眾人力量以維持身分平等,所以托克維爾才認為不應將所有處理事務的權力都交由政府,人民應該要結社來防止政府權力過大,如此才能維持平等。誠然,身分平等會造成個人力量降低,導致政府權力(可能)擴大,影響到人民結社的意願,但托克維爾用來抑制政府權力擴大的方法正是「結社」。

「我認為,最值得我們重視的,莫過於美國的智力活動和道德方面的結社…」(P.637)我覺得托克維爾之所以重視這類結社甚於政治結社與實業結社,是因為這類結社保持了其高度的純粹性,而政治結社與實業結社背後都隱約有政府無形的手在操控,然而一旦社團的成份摻進了政治色彩,那麼很容易受到其背後的政黨或國家控制,以至於對於其內部社團的主導地位幾乎被政府取代,那麼這樣的社團實際上已偏離其建立初衷。所以托克維爾認為如前者這類結社對於美國人是有其必要性的,因為它確保了人民仍能透過結社來彼此交流,保持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且使社會活動不完全由政府包辦。

民主國家的人民更難以結社?! (99114256)

托克威爾又說:「不幸的是,促使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同時又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試從文本作答,並評析與先前關於美國人結社活動有助於促進平等的論斷,有無矛盾?















這是我所整理出來的圖表,我覺得民主國家的人民或許有「越是結社就越無法結社」的可能,但其中還是有某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首先,我對於作者的論點表示一些質疑,我認為平等所帶給民主國家的影響不會只是增加其對於自由的拘束力,因為追求民主的人民不會全都是膽怯而無知的,在結社行為削弱公民個人式領導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不怕「平等」的壓力的人;再者,平等所產生的「不容許個人之力過於強大」或「使大部分民眾之個人力量變得更小」一定是必然的嗎? 我不這麼認為。它可能是一段時間所產生的影響,但說它一定是未來長久的趨勢或現正發生的事實,我並不認同。因為在它發生的同時,也就意味著有可能再被推翻。應該說這種傾向是屬於不斷地被產生而又在不斷地被破壞,它可以是一個時代發生過,下一個時代未曾出現,而再到下一個時代又產生的現象。

依照圖表所示,矛盾的確是有可能產生的。但我認為僅只是「有可能」,並不代表必然的結果。否則在托克維爾體察美國民情這麼久之後的現在,每個民主國家也應該都傾向屬於「大政府」的國家,且人民結社能力低落,但現在看來顯然不是。所以我覺得在本章節的最後一句話就足以代表一個最客觀的論點:「要是人類打算文明下去或走向文明,那就要使結社的藝術隨著身分平等的擴大而正比地發展和完善。」可以這麼說,我們之所以還保有結社的力量,是因為在我們目前的社會上,身分平等與結社的影響還算是正比地在相互成長,沒有因為其中一方的力量過於強大而使另一方被矮化,這就是我的觀點。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99114107)

  1. 我認為平等與結社之間的關係是---因為平等所以必須結社。在民主國家中,由於全體公民的社會地位平等,所以任何人在想傳播或推廣某一思想或意見的時候,無法像貴族社會中的上層階級能輕而易舉地運用社會上的勢力來達到目地,他們僅能利用尋找擁有同樣想法之人、組織社團、以人數的集結形成一定的力量來讓自己的意見能被傾聽,而這便是運用結社來採取行動。
  2. 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因為全體公民在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所以個人不能單憑自己的力量去做一番事業。而在托克威爾的觀點中,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的原因在於---任何人都不能勉強其他人來幫助自己,倘若人民不主動地互助、結社,便會越來越不能單由自己去生產生活上最常用和最需要的東西,陷入無能為力的狀態。公民一喪失了單打獨鬥的能力,又沒養成共同去做大事業的習慣,便會日益軟弱無力,進而迫使政府日益能幹積極。政府的任務不斷增加,私人就會越來越不想聯合(大家不再結社了,想說反正政府會做),如此以來,便會導致政府逐漸取代社團的位置,僭越出政治活動的範疇,頒佈嚴格的規章制度,只支持它所同意的感情和思想(民主國家中人人平等,只有政府有像貴族社會中貴族集團的能力)甚至禁止人們發表意見,走向暴政。
  3. 在民主國家的發展中,結社活動雖可能會導致暴政,但也是能使身份平等不會消滅個別能人(有助於促進平等)的唯一出路。所以,隨著身份平等的擴大,人人必須養成共同去做大事業的習慣,避免社會的活動由政府包辦,完善的結社活動方可與民主社會的蓬勃發展相得益彰。

結社與平等(99114111)

我認為 結社與平等的必然連繫在其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就拿台灣社會來說好了,在戒嚴時期的台灣,權力集中於少數人中而且權力是不平等的,有權力的人,他們以一種身分不對等的關係,要求百姓行使少數人的命令。在這時候的台灣社會因為權力、身分的不對等所以在結社方面也是屬於結社地下化甚至結社活動幾乎全無。
但在解嚴時期,台灣陸陸續續走向民主的時代。人們漸漸明白政府應當為百姓做事 ,但對於一個剛從死板的戒嚴時代走出的政府,面對人民變化如此快速實在是無法確實滿足人民的需求。於是人民透過結社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捍衛自己的權利甚至撼動政府的決策。例如在解嚴之前合法政黨其實只有中國國民黨,但在解嚴以後至今已有174個合法政黨之多,而利益團體更不勝枚舉。
故在我認為,一個國家的結社取決於人與人之間是否平等,而因為平等所以人們才想透過結社去改變自己的權利或需求。

2010年10月27日

民主國家的人民更難以結社(97114130)

托克威爾又說:「不幸的是,促使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同時又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試從文本作答,並評析與先前關於美國人結社活動有助於促進平等的論斷,有無矛盾?
對此問題我先參考了下卷第二部分第五章
『貴族社會那一小撮有財有勢者各個都有辦法單槍匹馬做出大事業,用不著先聯合一致再採取行動,因為他們就是嚴密相連的,每個有錢又勢的公民就是某一個永久性或強迫性會社的首腦,會社成員則為那些要依靠或聽他差遣的大眾,反之,民主國家的公民自主而薄弱,不易單憑個人力量做事,誰也不能差遣誰幫自己的忙,因此若無互助將毫無作為。』
促使民主國家人民必須結社之原因,是因為眾人平等,條件相當,社會中沒有誰有卓越的資格可領導其他人,只有在為維護自身權益的情況,才會聯合起來。
而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的原因亦在於平等,在貴族社會假若有幾個人同意結合,很容易就可達成目標,因為每個人都可對團體提出有利貢獻,人數不多,可迅速認識,方便訂出固定章則,而在民主國家中需要更大量的會員。
綜合以上兩點,民主國家人民必須結社之理由、比其他國家人民更難結社之原因皆在於人民的“平等”。
美國人結社活動有助促進平等,我將之理解為:他們認同彼此平等,藉由結社集結眾人力量,在統治權過度擴張時發揮影響力,避免其成為唯一活躍的權力,最終變成暴政,導致發生不平等之情事。美國人結社之主因可能是為了各自的理念,但背後的意義也包括不希望現下的平等被破壞,若被破壞將挺身反抗,也可算是對於社會,會社此產物存在的重要理由之一。
在民主國家,結社固然有一定困難,但是結社活動有助於平等我想是無庸置疑的,並無矛盾。

結社與平等(99114124)

托克威爾論及美國人的結社活動時,提出以下斷言與問題:「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能使全體人民最長於共赴一致希望的目標,並把這種新方法用於最多數對象的國家。這是偶然的結果呢?還是結社與平等的必然聯繫在其中發生了作用呢?」請試從文本作答。

這並不是偶然的結果,結社與平等的必然連繫在其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在貴族制社會,大多數群眾本身沒有什麼作為,而少數幾個個人卻非常強大和富有。」(下卷第二部份第五章) 

這句話中明顯的看出在以前的貴族制社會,權力是集中於少數人中,簡單來說,權力是不平等的,有權力的人,他們組織一個社團,但是他們是以一種身分不對等的關係,要求百姓去行使這些少數人們的命令已達成他們的利益目的,這不是結社,這就像以前孟嘗君一樣,召集一些門客,在他有困難或是需要的時候,要求這些門客達到他的要求,滿足他的需求。




「在民主國家,應當代替被身份平等所消滅的個別能人的,正是結社。」(下卷第二部份第五章)

在民主國家中,人們總是認為政府應當為百姓做事,但是社會變遷如此快速,要政府的腳步跟上變遷的速度實為強人所難,若是百姓一直仰賴著政府做事,而自己只願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政府的任務必定會多出好幾十倍甚至百倍,處理效率也會因此降低,即使某些任務達成了,也不一定會符合民意,結社可使群眾聚集在一起,述說彼此的意見,融合眾人的才智,提出有用的看法,個人的能力並不會因身分平等而被消滅。


「因此,民主國家要人為地創造這種作用,而能夠創造這種作用的,正是結社。」(下卷第二部份第五章)

這種作用指的是──「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之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煥然一新,才能開闊自己的胸懷,才能發揮自己的才智。」


結社不僅是平等的象徵,更是百姓能訴說自己需求的時候,他能保衛自己的權利,且不讓政府主宰一切,當多數人都朝同一個目標前進時,這種力量是很可怕的,甚至能夠改變政策,但這也是民主國家才可能發生的事情。


平等才得以結社,結社才得以改變!

2010年10月25日

美國的結社 96114159

托克威爾又說:「不幸的是,促使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同時又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試從文本作答,並評析與先前關於美國人結社活動有助於促進平等的論斷,有無矛盾?

  『…鬥爭是以人民名義發生的,而人民則抱定宗旨,要行使它已獲得的權威;他的種種民主脾性被激起了;他既已擺脫母國的羈絆,便一心要求取得每一種獨立。個人的影響力逐漸不再感到了,習俗和法律合成一體,產生出了同一結果。上卷第一部第三章《盎格魯—美國人的社會狀況》

  受到繼承法、母國社會以及過去清教徒信仰的影響,美國人民於開國之初即欲創造出一種將每一個存在於此社會中個體之地位提升凌駕於社會組織之上的制度,唯有所有人都能以同樣資格與地位互相競爭社會資源以立足於社會的情況下才是理想的社會。但當大家漸漸的都擁有相同的資格與地位時,社會在以個人為單位的層次中所產生的問題已無法被解決,在過度要求平等與獨立的狀態下人人都不願由他人牽制主宰,創造不出超越個人層次的上位群體的情形下,自然就缺乏能激盪社會更新且更有利的力量。

除了聯合一致,什麼也不能保全他們之自由。

  但面對接踵而來的問題有可能侵害到個人的權利及獨立的狀態,美國人民仍需設法去解決之,他們在不想破壞自己權利以及獨立的狀態下又非得要解決共通的問題之兩難下經歷了許多嘗試,才接受結社是唯一能讓他們兼顧自身權利又維持平等狀態的方法。美國的結社非像歐陸的社會中出現的社團一樣有絕對的權利支配關係,基層必須放棄某些權利讓渡給上位者去加以控制該團體,狂熱於平等的美國人絕不讓這種事發生,他們結社但在社團中卻又堅守不放棄基本權利的原則,社團中的個體仍分別享有言論自由或是行使否決之自由,而非單純的由領導者作決策,托克威爾所說的『同時又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個人覺得是指在社團想要以少數人之姿去影響或是號招其他大部分人加入或認同之,『在美國,抱著與大多數人的意見大相逕庭的個人,要想反對大多數人,絲毫無能為力』這個國家壓根無法組成一個極權意識型態去控制民意方向的,類似過去舊社會貴族的組織,就因為這點,這樣看似分歧多元的社會卻穩固的保護了每一個人的權利以及平等的狀態,結社有助於平等的散撥,但美國人天生對平等強烈的護衛意識卻又適時的阻擋結社權過頭所可能帶來的弊病。

  

  『美國人也在他們的社團中建立了政府,但一律是借用民事行政的形式。每個人的獨立是被承認的;在社團中,所有成員都同時朝同一目標前進,但並非都要循同一條路走不可。沒有人放棄使用自己的理性和自由意志,但人人都使理性和意志去促進一個共同事業。』這段話為美國社會特殊的結社現象做了最好的註腳。

2010年10月23日

結社與平等&民主國家的人民更難以結社(99114159)

1.托克威爾論及美國人的結社活動時,提出以下斷言與問題:「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能使全體人民最長於共赴一致希望的目標,並把這種新方法用於最多數對象的國家。這是偶然的結果呢?還是結社與平等的必然聯繫在其中發生了作用呢?」請試從文本作答。

  我認為這是結社與平等的必然聯繫在其中發生了作用
  
  在上卷第一部份第三章「英裔美國人的社會情況」中,有提到「當公民全都一律平等以後,他們就難於團結起來反抗當局侵犯他們的獨立」;而在下卷第二部分第五章「關於美國人在市民生活中對結社的運用」裡,更提及「全體的公民都是獨立的,但又是軟弱無力的。他們幾乎不能單憑自己的力量去做一番事業,其中的任何人都不能強其他人來幫助自己。因此,他們如不學會自動地互助,就將全都陷入無能為力的狀態。

  由此可以斷定,結社是讓人民在擁有平等的同時,也能獲得保護、捍衛自己權利的手段,而這也是必然的聯繫。




2.托克威爾又說:「不幸的是,促使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同時又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試從文本作答,並評析與先前關於美國人結社活動有助於促進平等的論斷,有無矛盾?

  呈上題,在擁有平等的同時,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透過結社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權利。然而,他們又比其他國家的人民難於結社的原因在於,貴族在社會上擁有很大的勢力,只需要少數的成員便可以輕易的結社且達到結社的目的;但是因為民主國家人民個別的權力、勢力必不夠大,所以需要眾多的成員才能達到一定的勢力。而這也是比其他國家更難於結社的原因。(下卷第二部分第五章「關於美國人在市民生活中對結社的運用」有提到)
  
  而對於兩者(結社促進平等v.s.平等使結社更加困難)是否有矛盾,我認為兩種敘述並沒有矛盾
  
  美國人透過結社的力量帶來平等,雖然平等使結社的難度增加,但這裡所謂的「難度增加」是指要「使結社的力量達到如過去幾個貴族的結社勢力一樣強大的難度增加」,並不代表結社本身是件困難的。下卷第二部分第五章「關於美國人在市民生活中對結社的運用」有提到,「美國人做一點小事也要成立社團」,如果結社是件困難的事,那麼美國人還會這麼熱衷於使用自己的結社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所以我認為兩種論述並無矛盾。

2010年10月22日

地圖真的是純然客觀的全面投射或複製?

地圖真的是純然客觀的全面投射或複製?請參考「地圖權力學」一書。想想居住在台北市的女性和不良於行的同胞所需要的地圖,應該是同一幅?

有興趣的同學,可進一步讀「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和「台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等兩本書。

美國人如何認識世界

請進CIA-The World Factbook,找出「Taiwan」,讀其中的各項資訊,尤其是所列出的項目名稱,再對照您所認識的臺灣,當可獲得新鮮的觀點與事實。

民主國家的人民更難以結社

托克威爾又說:「不幸的是,促使民主國家的人民必須結社的社會情況,同時又使他們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難於結社。」試從文本作答,並評析與先前關於美國人結社活動有助於促進平等的論斷,有無矛盾?


負責同學:99114107、991141079911410799114128、99114159、99114219、99114241、99114256、97114146、96114159。


貼文截止日期和時間:10月28日中午十二時

結社與平等

托克威爾論及美國人的結社活動時,提出以下斷言與問題:「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個能使全體人民最長於共赴一致希望的目標,並把這種新方法用於最多數對象的國家。這是偶然的結果呢?還是結社與平等的必然聯繫在其中發生了作用呢?」請試從文本作答。


負責同學:99114111、99114124、99114144、99114172、99114213、99114224、99114272、98114288、96114222、95114143。


貼文截止日期和時間:10月28日中午十二時

認識台灣社會(96114133)

托克威爾主張:「要瞭解一個民族的立法和民情,就得由研究它的社會情況開始」。若將此說用於認識臺灣,初步來看,什麼是臺灣的社會情況?請假定自己是初抵臺灣的外國觀察者,您將如何認識臺灣社會。

  台灣的社會情況初步來看(或可說粗淺來看),會讓人覺得這是個政治環境令人失望,尤其是兩大黨間不斷惡性的競爭,又透過媒體放大炒作而帶給人民惡劣觀感的結果。但另一方面來說,也正是台灣是個自由民主的社會,所以人人皆可以暢所欲言,在合法的範圍內,不會受到監控與限制。而也因為大家對社會的印象形成多是靠媒體傳播,電視台、報章雜誌等百家爭鳴,因此大家接受到的訊息紛雜,難免讓人暈頭轉向。
  但另一面也因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在多種文化不斷衝擊融合,台灣人對於不同文化的包容度高,民族性熱情樸實,造就台灣社會有多元化的一面,又因為移民族群不少是早期即來台灣開墾,因此民族性還有勤奮此一特點。多樣不同文化的特色一直是政府亟欲提倡台灣文化的一環,太多面貌而很難一言以蔽之台灣是怎麼樣的一個社會,整體來說台灣社會有著紛雜但同時卻也呈現熱鬧蓬勃的一面。

  如果自己是初抵台灣的外國觀察者,如果停留時間足夠的話,我想我會先去收集有關台灣社會的史料,先初步閱讀了解台灣的歷史,因為歷史是導致現今社會如何形成之因。再來會去探訪一些較為古老的小鎮、部落、古蹟等地,甚至定居一陣子實地探訪了解台灣社會的風土民情。另一方面也可藉由在都市的日常生活,了解到台灣目前主流的活動是什麼,並且透過與當地不同年齡層居民的互動,了解到不同世代台灣人的價值觀。

2010年10月21日

認識台灣社會(99114256)

托克威爾主張:「要瞭解一個民族的立法和民情,就得由研究它的社會情況開始」。若將此說用於認識臺灣,初步來看,什麼是臺灣的社會情況?請假定自己是初抵臺灣的外國觀察者,您將如何認識臺灣社會。
台灣的民族來源可以說是很多元化的,南島語族的後裔、高山與平埔族原住民、清代渡海來台的漢人以及國共戰爭後跟隨國民黨政府來台的大批軍警;而殖民歷史也是有其連續下去的背景,荷蘭、西班牙、清朝政府與日本,統治時期或長或短,夾雜著一些不同的族群(例如漢人中又含有客家人),大體上來說,不同世代的台灣人,有著不同的立法背景和民情。

舉例來說,日治時期的日本總督府以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著台灣,再加上引進西方的時間觀念及衛生設施使台灣有著與清代截然不同的民風,日治時期的台灣可以說是有紀律但是受壓抑,說日文但是不放棄中華文化,這是一個外在行為上受壓抑,但思想內心卻很澎派的年代。於其不同的民國38年,國民黨政府來台統治,台灣人原以為自己將迎接的是光輝燦爛美好的大政府,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中央與軍警的腐敗與貪婪,甚至在之後還發生了228事件,我認為這是一個失望、灰色的年代,台灣人想哭但卻哭不出來,想抱怨想哭訴但卻又覺得尷尬無比,因為再也沒辦法再用"外族"或"外國"的說法來推切一切不安的來源,所以這時期的民情可以說是矛盾又極具爭議的。

而現今的台灣社會情況我認為就如同一束百合花,有的花朵芳香無比但如沒善加保存卻無法持久,有的人想將其加工製成香水使之長久保存,也有人想到用攝影的方式來將它的美完整的一一記錄下來,這些都是可行的方法,但意見分歧,缺乏一個統一的聲音,你可以說這正是台灣社會的特點,民族來源與風情是造成此狀況的影響之一,各持的立場也是其中一種原因之一,正是如此的多元化才正足以說明台灣的社會情況,沒錯,在我看來,多元的聲音正是台灣的社會文化與情況。

如果我是初抵台灣的外國觀察者,我會從我居住的地方開始旅行,可以用單車環島,也可選擇搭便車環島或是鐵路環島,重點是盡量每站都去,看看都市與鄉間的不同,尤其是鄉間更應該是我所注重的地方,光是鄉間就可以聽見許多台灣社會的不同聲音,同樣是農村再生計畫,有的鄉里贊同有的則否,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要把自己的時間全花在都會叢林中,鄉間農民與市井小民的聲音才是最具有多元化特性的標地,我相信藉由旅行的方式可以看遍許多台灣美景,也能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好客,還能品嘗到別具特色的小吃,更能體會到每個鄉村文化之間的異同,帶給自身心靈更大的體驗。

認識台灣社會(95114240)

托克威爾主張:「要瞭解一個民族的立法和民情,就得由研究它的社會情況開始」。若將此說用於認識臺灣,初步來看,什麼是臺灣的社會情況?請假定自己是初抵臺灣的外國觀察者,您將如何認識臺灣社會。


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因為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有各時期民族佔領留下的足跡,初到台灣,便可感受到其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度很高,與其本身人民熱情的個性,呈現出活潑的台灣風情。熱情活潑可愛可說是台灣給外國人的第一印象,但要深入瞭解一個社會,就必須從許多生活細節觀察討論。

要瞭解一個民族的立法和民情 ,首先要知道當地人發展的歷史和現在生活在何種體制下。在政治發展的歷史中,台灣人一直是被殖民或佔領的地方,“政權常常是外部加於社會的,社會不僅要按它的指示行動,而且被迫按照一定的道路前進”。然而,任何地區的人都不能忍受被奴役,這點普世價值的自覺,使無論哪個時期的台灣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與失敗中,不斷反抗不合理的強權統治,努力追尋自我認同。

現在居住的台灣人大多由不同時期自大陸移民來的漢人為主。早期移民來的一批講閩南話,後來移民來的政權講國語,也將國語普及全民,成為官方語言。與大陸現在的政權使用相同的官方語言,國語(北京話),這使得兩國的人民有同文同種的情感連結。

台灣現在的政權,在美國扶持下,開始了民主化進程,從50年代專制國民黨一黨統治,國民黨逐步改變自己,轉換為民主體制下的議會黨。台灣人,不論藍綠,已經習慣生活在民主體制裡,對大部份的台灣人而言,民主其實是生活方式的選擇,跟呼吸一樣理所當然。大陸現在實行的是一黨專制,在不同體制下生長的人民,即使同文同種,也不再相似。就像剛出生的雙胞胎,被各別安置到價值觀差異很大的兩個家庭,數十年過去,他們依舊相似的,可能就只剩下外貌。 台灣現在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社會內部想逐漸形塑的自我認同,與其和大陸間密切的互動,大有關係。台海兩岸在外交溝通和越來越多經貿互動.學術往來,相互走近,政治制度差異的現實,會發現彼此溝通上的鴻溝,沒有理解,就沒有同情或包容,更不用說到最敏感的認同問題了。


除了和大陸剪不斷,理還亂的特殊關係, 是台灣人需要花時間解開的結,新的認同問題也同時在台灣內部產生,就是新移民越來越多,台灣的社會人口結構正在轉型。雖然台灣發展民主體制,從其生活裡可感受對外來文化開放自由的風氣,但是,大多數台灣人是漢人組成,漢人從古至今,一直是具排他的民族性,少數民族或外來民族在漢人社會幾乎難以生存,現在的挑戰是,台灣正面臨嚴重少子化,大學供過於求,年輕一輩開始不排斥(或不得不)到大陸工作,這樣的趨勢對台灣是很大的隱憂,及觸發新一層認同問題。
以上是我觀察到的台灣現在社會情況,在民主體制下,人人有權發言,雖然呈現的方式看似混亂與瑣碎,但內部社會不間斷磨合.妥協,不斷討論台灣人在意的價值與產生或多或少的共識,我認為這是台灣人民普遍渴望追求屬於台灣的認同感,這份共同的渴望,也深深反應在台灣人所有的生活狀態裡。

認識台灣社會(99114117)

托克威爾主張:「要瞭解一個民族的立法和民情,就得由研究它的社會情況開始」。若將此說用於認識臺灣,初步來看,什麼是臺灣的社會情況?
無論是立法或是民情,都可以歸向為民意的導向。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探討民意的具體行為,首先是台灣的政治環境與人民的互動關係,包含政治參與的管道、對象及程度等;再者可以從經濟層面,例如總體環境變遷及各類產業興衰和人民生活水準等;最後可以從社會文化,也就是民族特性或是生活習慣等方式更細微的了解民意表達著重方向及表達方式。
請假定自己是初抵臺灣的外國觀察者,您將如何認識臺灣社會 ?
我認為,除了以一般的平面或電子數位媒體的管道擷取資訊外,更要以實際方式貼近在地生活,並且以區域方式進行。畢竟台灣是個發展不均的國家,北中南東四大區域各有不同,民情自然不一,在某些議題或事件上會有程度上或是根本上的思考出發點不同。除了自己的觀察以外,更重要的是多採取以非正式民意調查的方式多擷取在地人對事件及議題的不同看法,並且可以類似滾動樣本式的方法隨時間不同重複調查,應該更能得到不同的數據。此外,台灣對於政黨及種族仍有特殊情懷,在行動時可以針對不同種族或黨派的人士進行調查。

2010年10月20日

認識臺灣社會(99114156)

托克威爾主張:「要瞭解一個民族的立法和民情,就得由研究它的社會情況開始」。若將此說用於認識臺灣,初步來看,什麼是臺灣的社會情況?
社會情況以及人民的做為大致上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風氣,守不守法的關鍵就在於是否有人監督,以及是否會被處罰。
人民常常以是否被處罰來決定一件事做與否,當路口標示著禁止迴轉,只要附近沒有警察,有些民眾還是會回轉過去,當政府規定騎機車不戴安全帽要罰錢的時候,人民才會乖乖的戴上安全帽,但是公園的草皮上標示著請勿踐踏的字樣時,我們依然會無視於上面的字樣,就因為無法可罰。這表示台灣人民的自律性很低,連在上位者都是如此,所以才會有人貪汙,還有一大堆的弊案。我認為台灣的社會情況就是大多數人都把法律當作處罰的依據,而非道德的規範.
請假定自己是初抵臺灣的外國觀察者,您將如何認識臺灣社會。
如果我是外國觀察者,我會先從媒體去看台灣社會,看在社會上常發生什麼事情,看記者對事件的敘述,看政府面對媒體的態度.再來我會環島一趟,每個縣市待半個月,到處去訪問.台灣是個多元的社會,每個縣市有每個縣市不同的民情,以及對社會的看法,還有了解各地的傳統習俗,這樣大致上可以認識台灣社會.

認識臺灣社會(99114246)

1.我把社會大致分成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
在政治方面我們擁有許多國家無法想像的民主與自由,但是這樣的情況卻也伴隨著嚴重的問題,就是兩主要黨派之間的惡性競爭;至於經濟,因為台灣位處良好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據點,所以現在還是在國際貿易上佔有一席之地;文化,雖然說台灣有許多民族但是卻看不到什麼顯著的文化特色。許多人會說小吃是我們的特色,但是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有他們獨特的美食,所以如果硬要把小吃稱作我們的文化特色的話,未免也太牽強了
2.我會去旅遊。我不給自己設目標要去哪、要得知什麼之類的,我走到哪就問到哪。也許街談巷議的內容參差不齊或偏離事實,但是了解其中的源頭或許可得知更不為人知的社會。總之,我認為旅遊是最能親近社會的方法

認識台灣社會(99114132)

現階段的台灣處於轉型成功的階段。揮別過去的農工業時期,繼續延續著繁榮的高科技業和商業。民族組成則由世居本島的原住民及早期來台的客家人和閩南人,以及後期來台的各省份移民和被稱為新移民的外籍配偶,充滿多元族群的台灣,雖然在文化融合中有些弱勢文化漸漸消失,但目前政府和民間積極地提倡及恢復珍貴的傳統文化,讓台灣文化在多元道路上走出自己的味道。經濟則以貿易出口為主,因台灣為海島國家,資源生產不易,故須藉由大量貿易來充實經濟,發展出今日繁榮的台灣,在早期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政治方面偏向雙首長制,擁有成文憲法和完整的政府架構,已是一完整的主權國家。



假定我是外國觀察者,首先我會參照台灣各種媒體以初步了解台灣,包括:報章新聞和雜誌書刊等。初步了解台灣社會情況後,藉由實地探訪各地取得更多第一手資料,甚至訪問當地居民,藉以比較不同地區之社會差異,能更深入了解台灣這塊土地。得到相關資料後,我會更一進步訪問並交換同是外來者的意見,才能更客觀的了解台灣。

認識臺灣社會(99114273)

托克威爾主張:「要瞭解一個民族的立法和民情,就得由研究它的社會情況開始」。若將此說用於認識臺灣,初步來看,什麼是臺灣的社會情況?
多年的爭取,民主主義在台灣雖然說不上根深柢固,但經過多年的實踐,至少有一定的「份量」,民主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其神聖性消失,就如龍應台教授說「民主就在生活裡」一樣。
但台灣社會的爭執不減反增,我認為原因是現在是中山先生說到「追求理想」的時期,諸如人民團體的成立、政黨的多樣性、各項平等的議案落實、制度的改革、政治的改革等等。

請假定自己是初抵臺灣的外國觀察者,您將如何認識臺灣社會。
如果我是一個外國觀察者,留在台灣的時間必定不長,所以我不會浪費時間在台北這受「全球化」影響得最嚴重的城市去認識台灣社會,因為台北不是台灣,最先進的地區其與世界一致的規律、一式一樣的商店,傳統的消逝都比偏遠地區來得快,到任何一個大都市都是一樣,比起往中南部的「感受台灣」來得沒有這麼重要。
所以我會去最市井的地方去認識台灣,因為那才是最多台灣人的生活。

2010年10月19日

10/8~10/15 兩週的問題一起回答! ---(旁聽生)

10/8
Q:
1. 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A: 「身份平等」或「條件平等」的觀念! 作者發現這個觀念是來自宗教上的突破。起先藉由成為教士,可以有受教育的機會,再進一步可以學而優則仕! 教育不再是貴族才能享有的了! 人們一旦有了這個機會,他們可以真正做自己。這是一種心靈的自由,使內心的花朵綻放、有活力!

2. 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A: 我想北美的外貌是後天的條件,而移民之族裔則為先天的條件。這兩個條件對個人的成長影響最大! 我覺得若以此方法來「認識臺灣」,可以使我們注意到臺灣人性格的客觀及主觀成份!




10/15
Q: 托克威爾主張:「要瞭解一個民族的立法民情,就得由研究它的社會情況開始」。若將此說用於認識臺灣,初步來看,什麼是臺灣的社會情況?請假定自己是初抵臺灣的外國觀察者,您將如何認識臺灣社會。

A: 我大概會先看台灣人所喜歡唱的歌是什麼吧? 我想去體會台灣人的情感! 情感一般而言是人性中最真實,最不做作的部份!

2010年10月18日

認識台灣社會(99114221)

1.台灣的社會情況:
(1)民族性格:人民熱情好客,擁有活力與朝氣.
(2)文化:融合了中華文化,原住民文化,外來文化(ex.歐美及日韓)
(3)南北差距:經濟及政治中心集中於北部地區,都市面積較大且人口較多,居民平均收入較高,擁有較佳教育之資源及環境,環境污染多為空氣污染;反之,南部地區多為農業及工業,鄉村占面積較大,居民平均收入較低,水汙染較北部嚴重.
(4)經濟:實行自由市場經濟體制,貧富差距嚴重,失業率高,開發中國家,經濟結構由早期的農業及工業轉向服務業.
(5)政治:傳統上''北藍南綠'',由於歷史因素及大多數人對政治的狂熱,導致政治對立嚴重.
(6)人權:自從解嚴以來,人民基本權利已大多能落實保障,但最近死刑存廢問題成為關注焦點.
2.如果我是外國的觀察者,我會想要先接觸台灣的人民,跟他們談論相關的問題,對台灣有個初步的認識,接著再看一些報紙及電視新聞,了解一下台灣到底一天當中會發生那些事,以及媒體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再來就是看其他電視節目,了解台灣的娛樂.另外,也可以拿著地圖去找尋一些景點,像是夜市,在那個地方我們可以了解一些台灣的小吃,一些平民的飲食文化.再來就是上觀光網站,查詢有那一些著名的文化景點,並實地走訪(像是故宮,傳藝中心等等),藉以了解台灣文化.關於政治及經濟,則需要看一些政論性節目或財經節目,閱讀相關報章雜誌,就可以了解了.最終的目標,還是深入台灣每個縣市,了解各地區不同的差異以及當地的情況.

2010年10月14日

論美國的民主,緒論及第一部分第一二章(99114103)

1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1-1這個趨勢是整個社會對自由平等的追求而產生的民主化
1-2作者先藉由美國地理人文的觀察做為平等在當地萌芽的基石,再來是作者認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觀察必得循其根本,才能明白當代的現況和未來的發展,於是作者又回溯到移民本身的宗教背景和來源...等等因素來歸納出民主化的趨勢是將要普及且深入的
2. 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2-1因為自然環境會影響一個文化的形成,移民則是會改變文化的發展 ,而兩者又會互相影響
2-2我覺得可以很有效地觀察臺灣,因為就地理而言,能了解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形成,且能明白台灣之於鄰近國家的意義和影響,就移民族裔而言,臺灣是個移民社會,每個重要的歷史進程幾乎都和移民有關,若是能了解各個族群的特色和彼此之間的交流,對於認識台灣應該會有不錯的成效

認識臺灣社會

托克威爾主張:「要瞭解一個民族的立法和民情,就得由研究它的社會情況開始」。若將此說用於認識臺灣,初步來看,什麼是臺灣的社會情況?請假定自己是初抵臺灣的外國觀察者,您將如何認識臺灣社會。

負責同學:99114106、99114117、99114132、99114156、99114221、99114226、99114246、99114256、99114273、96114133、95114240。

{論美國的民主} 上卷 緒論及第一、二章 99114225


1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作者發現這項深刻影響北美及歐陸文明的趨勢就是人們在條件上的普遍平等,他以美國為出發點,探討其歷史發展、地貌、法治與民情對社會逐漸邁向平等之潮流的影響,也經由政治權力的轉移(少數家族→教士→金融家等中產階級)觀察到這股潮流似乎不只在美國這個新興國家出現。
反觀自己所成長的土地,此趨勢也存在了許久,以祖國為例子:從十一世紀開始,在法國所發生的政治事件其結果大都漸漸拉近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社會地位,且依作者的看法最終這兩個不同的角色將在某一時間點開始平起平坐,可見這股趨勢,不但影響了過去,也正在改變現在甚至未來,無論何人都身在其中,無法抵擋。
2  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國家的建立很重要的兩個要素就是:此國家是由何種族群所組成和它是在何地組成的,這兩大因素深深影響其往後的發展,而作者也發現美國的地貌同時表現出嚴苛及溫柔的一面,如他在書中所述:密士失必河就像古代的神祇一樣,在他灌溉的流域中既為善又為惡。這樣的地理環境不僅僅影響到當地土生土長的印地安人,也影響到移民者的個性,漸漸發展出他們獨有的精神,就如同中國北方及南方因為氣候和地形上的不同,發展出南方民族浪漫愛幻想、北方民族豪放直率兩種截然不同的個性。
如果效仿同樣的方式研究台灣,將會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台灣的地形極為獨特,四面環海、西部多平原東部多高山,西部又有河流平行間隔等,不容置疑,地形的確對這塊土地在歷史發展和政治演變上有極大的影響,多移民也締造出多元的文化特色,若用此方法深入研究台灣,我相信除了探究過去,對於了解台灣在未來耀何去何從是有相當的助益。

論美國的民主<緒論 第一 二章> (95114240)

1.     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托克威爾發現的是:
1.使社會日益自由平等的民主化
2.基督教對新的民主政體的持續影響。

從歐洲歷史軌跡可以清楚看到使社會日益平等的民主化的脈絡。十五世紀末,歐洲人發現新航路和新大陸,開始向外侵略,歐洲因此興盛起來,君授神權的民族國家王權逐漸提高,歐洲專制在十七世紀間發展到最高,使得一般人逐漸對國王不滿,那時候歐洲人文主義學者們,因為受到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研究的影響,也以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其中政治學中產生的民主學說,英國洛克提倡天賦人權,法國孟德斯鳩提倡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以防止專制對民主思潮有很深遠的影響。

這時期受到歐洲專制壓迫的清教徒,他們帶著清教本身教義與其內在許多方面有絕對的民主和共和理論,移民到美國,並快速在地方建立自己的社會。
和歐洲古典帶有階級結構的代議政治發展不同,新的美國人只要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事,就會召開公民大會討論。而清教教義視公民自由為人的最高行使權,相信人定勝天,尊重個人努力獲得的財產,這點便是發展保障私有財產的民法的最初精神。在清教教義裡,保衛人民自由,以及為了保障自由,制定出人民甘願遵守的法律。
這是托克威爾所看到民主在美國一反其他地方,沒有階級制的包袱,一切制度從無到有,將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融合的相當好的優點。

〈論美國的民主〉緒論及第一章第一二部份 (99114152)

1. 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作者發現的社會趨勢就是社會的自由化以及民主化,還有人人皆平等的觀念。民主的演進已是一種趨勢,他在逗留美國的期間,發現民主的理念是普遍而持久的。並以法國的貴族體系崩壞為例,說明了民主在全世界範圍都不可抗拒的來臨。

2. 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國家的起源總是與地理因素息息相關,就像各古文明的起源不外乎是在河流流域開始發展,而地理也影響了民族融合、政治制度,進而發展成為各種不同的文化

台灣也和美國相似,充滿了許多不同的族群(但都是黃種人為主),而我們獨特的島國文化和歷史背景,更使台灣的文化充滿許多不同的衝突、融合

如果要以同樣手法描寫台灣的民主,應該從荷蘭、西班牙、鄭氏、清朝、日本、中華民國,循序漸進,也必須描寫各種不同族群(客家、閩南、外省、原住民、新住民)

一一描寫不同的生活方式與人文特性,便能發揮良好的成效。

《論美國的民主》 上卷緒論;第一、二章 (96114133)

1、 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托克威爾所發現的是身分平等及民主化的社會趨勢。

  托克威爾在緒論即開宗明義的說道他在北美所發現的大事莫過於身分平等,而由此結論,托克威爾再引申以自身考察與研究美國歷史的淵源來說明民主化的過程,因美國為歐洲移民為大宗所組成的社會,歐洲移民們以在祖國所受的政治教育及宗教影響,所以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就在北美萌芽;而在歐洲,托克威爾以自己祖國─法國,也以探其歷史淵源的方式,從封建制度到每個人都能為之的僧侶階級而能夠擁有政治權力,造就了身分平等的開始,再者人民因商致富、民智逐漸開化、國王與貴族間的爭權使權力下放、戰爭事件等說明民主化如何被帶入法國社會中。


2、 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從北美的地理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起點的原因,我認為是托克威爾注意到南北美的地貌差異性為何造就出後來完全不同的人文環境,他在讚揚完南美如天堂般的地理環境,卻在此段結尾寫道「在這種輝煌的外表之下隱藏著死亡,但人們當時並未察覺,反而沉湎於這種環境的氣氛之中。我還不知道有什麼消極影響,曾像這種環境使人只顧眼前而不管將來。」這樣負面的評語;但北美嚴峻的地勢下,托克威爾說「這裡是為使智力有用武之地而被創造的」,他認為此是能夠砥礪人心的環境,在先天地理環境的此種先決條件下,托克威爾認為其能夠影響人的內心與精神,在這邊指的人,其實就是指移民之族裔了,而不包含美洲原住民。托克威爾認為美洲原住民只是在等待別人的到來,最後甚至滅亡,美洲大陸是為迎接偉大民族的一個空搖籃,所以美國的族群組成其實都為移民之族裔,移民之族裔為造成美國民主的根本。托克威爾認為事物結果都應由起源之因素觀察,因此要了解美國民主的結果,當然得追溯移民的歷史背景,從了解移民之族裔風俗、習慣、背景,及民族性這些條件才能找到一切現象之因及後來為何會組成當時美國社會之貌,就為托克威爾在書中論述之源。


  而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台灣」,我認為能夠從歷史起源認識台灣可以更加深對這塊土地的了解,而藉此凝聚對國家的認同感。又尤其台灣也是「移民社會」,從原住民、西荷日的外來政權、客閩族群、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所稱的外省族群,到現在所謂的新住民,台灣族群的多元化,一方面使這塊土地有著豐富的文化,但另一方面卻也時常受到政客操弄煽動族群議題與情緒,所以若能從客觀的歷史角度研究各族群文化,而對自身產生身分認同,也將可避免政治操作族群議題之亂象,同時對各族群不同的文化也能蓬勃發展。

權力風暴(99114219)

美國對自己國家的期許,是扮演好世界警察這個角色,以維護世界的秩序,維持國際間的和平。但其實國際間,並沒有一個真正超然的實體,能夠提供一個合法的強制力來制裁紛爭的。而美國從二戰之後便提出了四大警察的概念,希望由美英中蘇來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

但是究竟有沒有人,授予美國,或任何一個國家,這樣子的權力?

我不想去討論美國是否假藉正義之名而行任何名目之實的問題,因為正義實在是個相對的概念。更不要說,有時候群體的正義傷害個人的正義,或是個人正義傷害群體正義的事情了。類似的辯論是永無止盡的:是否可以為了大多數人的正義,而傷害少數人的正義?



如果請您將這部片當作認識美國的線索,您認為,美國「是」甚麼?

我認為美國是什麼?我認為美國是一個為了追求自己國家最大利益而願意付出代價的強權實體。

其實每個國家在國際上都是如此,如同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上也是企圖追求對自己最有利的情況。我想說的是,這個「國家」,到底有多大?這個國家的「最大利益」到底是誰說了算?我們學到,媒體可以監督政府,但更多時候媒體會受到政府「有意無意」的擺弄。政府、政客,這些操弄政治的人,可以運用媒體宣傳他們的政策,或甚至利用大眾傳播來塑造民意。大多數民眾接收到的訊息,儘管我們宣稱在今日社會已具有高度的新聞自由,但誰能擔保,這些受媒體披露的消息,不是來自於政府的授權?國家利益不是另一種價值的塑造、洗腦、灌輸?



「讀」完這部影片,您認為,政治是甚麼?政治值得作為一項志業?

政治是否值得做為一項志業?這個問題的答案我認為是肯定的。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政治是個醜惡的大染缸,是黑暗的。但我認為,沒有所謂至善或至惡的東西。任何事物再怎麼黑暗,一定會有它光明的一面。而且正因為政治之中包含這麼多的黑暗面,才更加值得我們將它作為一項志業努力。別忘了民主的歷史其實也不過才兩三百年的時間,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還顯得如此的幼稚。曾經君主專制如同漫漫長夜,我們的先祖以為它會如此一代一代永遠的桎梏著我們,然而至少在現今,民主自由也成為一個普世的價值。這都是有賴於過去一群將政治作為志業的人們,在投身政治的路上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但仍前仆後繼奮不顧身的結果。


政治值得作為一項志業。我們不能因為它看起來是如此的黑暗便冷漠消極的放棄接觸。因為不論政治演變成何種制度,操弄政治的永遠只有一小群人。如果我們消極的不關注、不參與,等同於放棄自己的權利,默許操弄政治的這一小群人對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胡作非為。社會契約論裡提到,每個人都是放棄自己的部分權利交給政府。如果是由於我們的消極不作為,默許政府對我們為所欲為,那麼我們又能怪誰呢?

也許我們不能跳脫醬缸,但我們能試著為這個大醬缸注入活水;或許我們的努力不會在當下顯現它的功用,但時間自然會釋放出它的價值。

政治是一個有機體,是一個不斷演進改變的過程。它不會瞬間從一進步到二,然後跳到十。但我們該試著將它從一,往1.0011.002推進。

這個0.001的差距,就是我們該將它被做為一項志業之處。


權力風暴中,教授和聰明的學生有一段爭論,關於學生的冷漠與袖手旁觀

授:問題出在我們,我們所有的人。我們有的袖手旁觀、有的毅然尋歡作樂,還有的趁火打劫。我告訴你,有些人為了改變這個世界在流血犧牲。

學生:你覺得努力後失敗比失敗後努力更值得褒獎?如果最後結果都一樣呢?

教授說,At least, you do something.

At least, you do something. 這就是政治作為志業的意義

托克威爾 - 論美國的民主 - 上卷緒論/一章/二章 (99114160)

1.     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作者發現的社會趨勢,即便社會的自由化以及民主化。作者以北美的考察「眾人皆平等」這現象為發跡,進而探討之;從歐陸的方面,作者以法國為例,透過其貴族體系瓦解以及政治權力普及過程的演進進行討究,從中,作者認為,民主的演進已是一種趨勢,其跟隨著時代,循序漸進的流動著。

2.     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地理因素無可否認的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相當大,自然環境對於人文的影響,我們亦可從歷史上幾個民族來應證(例如:兩河流域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此地居民理念較為悲觀,進而影響到其人文發展),對於一片尚未開拓的新大陸來說,那是一群殖民者夢寐以求的新園地;透過不同族裔的互動與交流,因為各族群不同的理念,衍伸出不同的人文發展,不論政治組織、規章制度;自然環境與人文角度的相互影響,那將是促成一個國家生成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觀察者得知這個國家基本訊息的所在。

將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去追本溯源,去追溯臺灣發展至今的歷史意義,因臺灣發展亦相似於美國發展,可以將亞洲大陸比為歐洲大陸,將臺灣比坐北美洲,雙邊皆因為地理形式吸引了大陸居民前來開墾,而原生大陸民族多元的結果,皆造成了一種「民族融合」的結果,各個族群融合產生了迥異的人文文化,有摩擦有相容,為歷史擦出美妙的花火,為「新樂土」創造了文化,組織了政府,發明典章,從殖民文化逐漸轉為自己特殊的「新民族主義」,地理與人文的相互影響,檢視一個國家的發展,從這兩者下手,對於其基本發展歷程,我想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2010年10月13日

〈論美國的民主〉上卷緒論;第一部份第一、二章 (97115156)

 

  1. 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答: 追求平等和摧毀貴族社會.
     作者到美國旅行了九個月,他本身是一名法國貴族階層兼律師,所以我認為他對法律制度應該會特別了解.
  1. 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
答:因為一個國家的地理環境對整體國家的發展是很重要的,美國在北美洲基本上是一大片空白的大陸上發展起來的,有充足的可以擴展的土地,又有大洋將其與歐洲隔開,所以美國並不擔心戰爭,也不需要維持一支龐大的常備軍,,因為戰爭是最能促進集權化的因素.
而選擇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在書中有提到說:"任何人都不能同過去完全脫離關西,不管他們是有心或無意,都會在自己固有的觀念和習慣中混有來自教育和祖國傳統的觀念和習慣"

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答:台灣也是屬於多移民的國家,如果可以從各個種族原本的差異來看,應該也可以分析出為何在民國初年會發生那麼多的械鬥還有每個種族在選擇居住地時的原因,而台灣的原住民跟當初在美洲的印地安人處境也很相似,所以如果用同樣的研究方法,我認為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論美國的民主 上卷緒論,第一、二章(99114127)

  1. 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讀完緒論,推測這個『趨勢』應該是人人皆自由平等的價值,以及民主。托克威爾在美國遊覽各地期間,發現美國的律法和美國人的價值觀都存在著『自由、平等、民主』這是與他所屬的法國完全截然不同的想法,令他覺得非常的新奇、訝異,因為美國的立法者大部分由歐洲所移民過去,卻能將民主、平等的新思潮加以運用在美國的立法中以及影響全國的風習,也因為如此,他決定撰寫此書,藉以給法國一個借鏡。

2.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 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他之所以選擇從地理人文方面做為觀察的起點,一部份是交代北美的地理環境及人文特徵,能使讀者更能進入狀況,另一部份則是藉由這樣的觀察起點,讓我們知道地理及人文會影響一個地區的生活習性,就像是世界有五大洲,但因為種種的地理特性進而影響地區的人文特性,所以世界上才有各式各色的地區文化。
就相同研究方法用於『認識台灣』,我想能更徹底的了解台灣的人文特性,像是台灣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台灣在清領時期成為了一個移民的天堂,而後,在台灣小小的島上有原住民及新住民各自將自己在原鄉的生活習性帶進台灣,彼此文化在衝突及交融,抑或是延續原鄉文化,進而形成各種在台灣相當獨特的文化,因此從地理的觀點『認識台灣』可以徹頭徹尾的認識台灣。

論美國的民主 上卷緒論, 第一,二章 (99114274)

1.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 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作者所發現的社會趨勢, 當然就是社會的自由民主化, 從北美看見的"人人平等"的現象; 從歐洲大陸, 在法國的歷史演進(就是政治權力的普及), 他發現了這首阻擋不住的"民主進行曲"(March of Democracy)正在這個時代巨輪中鳴放.

2.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地理因素主宰著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誕生過程, 就譬如因為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 才孕育成為一個文明古國; 而不同的族裔的交織, 會產生出不同的政治制度及組織. 換句話說, 認識一個國家或民族, 從地理人文的角度開始是十分關鍵的.

在某個程度上, 台灣的發展跟美國十分相似 (由西方殖民勢力, 客家閩南移民, 國民黨政府等外來文化, 與原住民相互交織而成). 所以, 要認識台灣, 我們得要去認識台灣的地理, 不同族群的人文風俗及語言, 我們才能更多了解台灣的過去與現在, 真正的去「認識臺灣」. 用這樣的角度去分析台灣, 除了能了解台灣, 我覺得亦為研究探討當今華人地區及國家 (如中國大陸, 香港) 如何實行民主政體, 提供了一些線索.

時代巨輪中的改變, 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 而是由不同的人和事重疊交織的發生, 才造成看似是一夕之間的改變.

2010年10月12日

論美國的民主 托克威爾 99114211

1.自由民主的走向
藉由他在美國停留九個月中辟入裡的觀察與對於歐洲大陸歷史研究的結合歸納出這樣的趨勢
2.
一.了解一個地方當然要從它的自然環境談起,因為自然會影響人文是常見的現象而政治又是人文中最重要的一環.
二.美國是一個移民的大熔爐,其中包含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甚至是不同種族的移民,不同地區和種族移民會有不同的屬性,不同屬性會激盪出不同的政治體系,因此研究移民就可以預測其未來政治發展.

綜合以上兩點是我認為作者以此作為觀察起點的原因.

如果仿效相同研究模式施用於認識台灣,我覺得會有很好的效果,因為台灣與美國同是移民社會,必須藉由了解移民與原民的內涵與其文化精神甚至探討自然對台灣人文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套入從荷西據台時代到國民政府治台的台灣整體政經發展歷程,才能真正透徹認識台灣政治,進而了解其改革與問題的核心,才能真正實行對台灣有利的政策發展.

2010年10月9日

論美國的民主 托克威爾 99114227(已更新文章)

1.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民主的社會趨勢。
作者藉由在美國逗留期間的所見所聞結合對歐洲大陸的觀察而發現。
2.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本書在討論「美國的民主」,生活在美國的人民以及自然環境自然是影響「美國的民主」的最主要因素,所以我認為這是爲什麼作者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
如果仿效相同的方法施用於「認識台灣」,效果應該會不錯。我覺得如果要將相同的手法應用觀察「台灣的民主」可以選擇從台灣的自然環境和台灣原住民、迄今上曾經統治台灣的政權(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政權、清朝政權、日本政權以及現今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所陸續來到台灣的人們作為觀察的起點,進而認識台灣。

2010年10月8日

〈論美國的民主〉上卷緒論;第一部份第一、二章

  1. 托克威爾稱,他在北美與歐洲發現了某種類似的社會趨勢,它對各地的風尚、習慣、價值觀、階級結構與政體運作等,產生顯著、深刻且廣泛的影響。請問:這項趨勢是什麼?作者如何發現這項趨勢?
  2. 為什麼托克威爾選擇從北美的外貌及移民之族裔作為觀察的起點?若仿效相同的研究方法施用於「認識臺灣」,您認為,可以發揮什麼效果?

負責同學:99114103、99114127、99114152、99114160、99114211、99114225、99114227、99114274、97115156、97121138。

請在下週四(十月十四日)中午十二時前完成


權力風暴(99114128)

1. 如果請您將這部影片當成認識美國的線索,您認為美國是什麼?
我認為,美國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國家.
我們不可諱言地說,美國是當今是上第一霸權,當然就有著一個類似"世界警察"的角色,但是,這個世界警察,會不會管太多了呀?參議員認為美國對著這個世界有著一份責任,必須要去維護著世界和平,然而,有些層面根本就"不干他的事".比如說,2003年的美伊戰爭,很明顯的根本就是藉口,就算伊拉克真的有大規模的毀滅性武器,也輪不到美國出面主持正義,這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事.美國在沒有取得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之下,貿然出兵,違反國際法的行為,根本就應該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伊拉克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用伊朗有核武的理由打伊朗,最後輪到敘利亞,最終的目的就是支配著整個中東世界,以得到"石油",說什麼民主自由共和平等?想拿人家石油拿不到就揍人家,還誣賴人家說是"邪惡軸心",我想問布希,誰才是邪惡軸心的頭頭?

2. 如果同樣以影片做為認識臺灣的線索,哪一部影片是您心目中最能引介臺灣給外國人認識的電影或紀錄片?從那部片中,你認為臺灣是什麼?

我會介紹"艋舺"這部片.
"今天你不弄死他們,明天你就會被他們弄死"(阮經天to趙又廷)闡釋了現實的一面,也有點類似權力風暴一片中的政治權力鬥爭. 這部片子其實展現了人性的權力慾望,但另一方面他也有表現出兄弟之間的義氣,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部分,我個人認為不信任朋友是最可恥的事,而背叛朋友,則是連豬狗都不如.從這部片中,我認為臺灣是一個矛盾的國家,一方面朋友之間可以為了權力而互相撕破臉,二方面卻也特別珍重朋友之間的義氣,願意為了朋友兩肋插刀.


3. 讀完這部片,您認為政治是什麼?政治值得做為一項志業?
本人才疏學淺,讓我引用一下孫中山先生說過的話,"政是眾人之事,治是管理,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我不知道我十年後如果真的踏入政壇,我是否會保有如同今天的熱忱,但是至少在目前,我認為"金獎銀獎不如百姓誇獎,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為國家盡忠,為人民服務,是我一輩子不變的終生信條.

〈獅入羊口〉心得(97114109)

這部片有三個場景:政客與記者、政治學教授與兩組學生(擁有遠大志向而從軍和有天分但選擇鬼混過日)及身陷阿富汗的戰士等,逐漸聚合於一個問題:為甚麼美國人不再關心國家大事,而奉漠不關心或嘲諷時事為常態與正常?

本片之中有沉溺於政治權力之間的,有為過去懊悔卻無力挽回的,有寄託自己希望的,
有極力想證明自我存在目的的。美國人並非不再關心自己的國家,而是因為有時候上位者所做出的選擇並非真正是大多人所盼望的,難道能說那些決策者完全沒有自己一點點的私心?有時候就是順應了一切看似理所當然的荊棘路,難後不知不覺中,就陷入了錯誤的泥沼。如同大多的百性,如同片中的記者。


如果請您將這部片當作認識美國的線索,您認為,美國「是」甚麼?

美國 一向以老大哥自居,以為護世界和平為己任。至今我們所接受的外在文化大多來自美國,強大的工業經濟實力在金融體系中握有一定影響力,McdonalodHollywood經典的美國文化代表,隨著全球化的到來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我們不難在電影世界裡發現美國自我驕傲的民族情懷。而「大美國主義」是指因美國長期為世界中超級強國,因此其行事準則則以該文化與習慣為依據,並視其為理所當然。那美國到底是甚麼?民主政治本就是由多數的人選出少數的人來領導大眾,但那些少數的人擁有大多的權力,進而依造自己的理想制定或者創造出準則規章因此形成了外在所認知的形象概念,而因此我們就認定了「美國」是甚麼。並不能以本片作為認識美國的唯一線索,因為那只是導演或者寫劇本的人心中美國,並非真正的美國

「讀」完這部影片,您認為,政治是甚麼?政治值得作為一項志業?

我覺得政治值得作為一項廣大的志業,只是一般人都以為檯面上那些人的所作所為就是政治,也因此我們老是被詢問為何讀政治系?之後能做些甚麼?但是真正的政治世界應該是只透過民主的手段,儘管只是少數人卻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姑且不論判斷的標準以及到底誰該是那些少數人,但就是一個完善的聖人。但事實上我們知道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但起碼我們能知道,讀政治系的我們能知道,真正的政治並非只是作為得到權力與利益的手段,也並非與貪污掛勾,其背後更有另一深層的意義
 
 

Lions for Lambs「讀」後感(99114107)

  「讀」完這部影片,我認為政治是一個舞台。欲得到政治權力的人,走出一般群眾,站上政治舞台競爭,提出政見,吸引台下人民的選票支持。落敗者下臺,當然,有毅力的落敗者會在台下等待機會再次站上舞台。而當選者,則得到頭銜光環和權力,繼續站在舞台上。但是,繼續站在舞台上是有壓力的,背負著不能辜負選民的壓力,政績的壓力,不知道能在舞台上待上多久的壓力。這些壓力會導致他們使用策略,甚至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而當這一切的一切被那些一直在台下沒有選擇上台的人們看在眼中,他們有些人開始選擇不理會台上作自己的事情,有些人甚至轉身離開。大家都忘了舞台和觀眾席的密切關係,在觀眾席空了以後,其實舞台也沒有存在的目的和必要了。
  韋伯在<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演講中提到:「誰有自信,能夠面對這個從本身觀點來看,愚蠢、庸俗到了不值得自己獻身的地步的世界,而仍毅力不潰,誰能面對這個局面而說:『即使如此,沒關係!』(in spite of all, but still dennoch),誰才有以政治為志業的『使命與召喚』。」證嚴法師認為:「所謂『職業』,是為生活而工作的,是被動的,就職辦事,辦公時間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遲到不早退,職務、公務就算完成。而『志業』則是沒有上班的時間,更沒有下班時刻,它不需要打卡,卻是分秒之間不離志業義務,一切都出於自願。」
  看完韋伯的一席話,以聖人望於人之感油然而生,我個人是認為以政治作為一項志業並沒有如此偉大和遙不可及。只要抱有企圖心和熱情,那股「想要」的動力自然是會促使人有所作為,而熱情則會使企圖心持之以恆。有人以,做人;做事;作秀,來分別政治家;政治人物;政客,然而無論那企圖心是否不會受到外在環境的變遷影響,讓自己從政治家變成政治人物,還是從政治人物變成所謂的政客,只要抱有企圖心和熱情,政治何嘗不值得作為一項志業呢?

  美國是數一數二的世界強國,掌權者擁有強大而有力的的政治手腕並不顧一切地維持地位。片中議員為了他得到名利的企圖心,操弄權柄,推行作戰計畫,而作戰計畫就是利用美國人的愛國情懷徵軍。於是,那兩位非裔與墨裔的學生,選擇了投筆從戎,自願上前線衝鋒,第三個場景便是他們身陷敵區的孤立險況,最後也犧牲了生命。
  我認為,美國人不再關心國家大事是因為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什麼,所以才選擇保持沉默或嘲諷時事。然而我想,片中正提出了三個例子關於這個嚴重問題:
1. 聰明有天賦卻因為對社會感到失望而選擇冷漠以對並且及時行樂的學生。
2.自以為是為了國家實踐理想,其實是受到政治手段操弄而上了場,而犧牲掉的兩位學生。
3.看穿政黨只是再次利用媒體替政策宣傳的伎倆,卻為了收視率和現實生活低頭的記者。
  對國家大事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無法看輕真相而被牽著鼻子走,和對真相視若無睹,其實這些就是讓大家所不滿的現實繼續擴張的原因。

  看完「Lions for Lambs」語出自英國將軍,意指:「一群被羔羊率領的雄獅」,借以比喻如今親上反恐戰場為國作戰的美國大兵,他們的理念和信仰卻被後方的政客及媒體操弄。這部讓我認識美國的電影之後,我要推薦我心目中最能引介台灣給外國人認識的國片是「1895」。「1895」是台灣首部以客家話來呈現的電影,1895年是當時的台灣最心酸的一年,在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之後,台灣人不分族群,紛紛群起反抗日本人,為了守護台灣這片土地,有人犧牲了自己的家園,有人奉獻了自己的性命。
  「1895」帶我們回到了那個時空,用純真的情感與這段歷史對話,讓人熱淚盈眶一幕幕場景,不僅讓大家看到了台灣人真誠地為這塊土地付出的精神,也是我們國家血有淚的最好證明。

2010年10月7日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愛國家 (99114228)

1.如果請您將這部片當作認識美國的線索,您認為,美國「是」甚麼?

  我覺得美國是一個重視培育人才,讓所有美國人對自己的國家盡心盡力的國家。

  片中的議員是美國政客的代表人物,他以愛國的理論美化包裝這場戰爭;記者在與議員談話之後也改變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最後還是向老闆妥協;那兩名參戰的學生雖然曾受過不平等的對待,對美國這個國家還是心存感激,甚至願意為國犧牲性命;而那位聰明的學生認為一切的事情都很難改變,所以選擇不改變,這種想法和我們大多數的人是不是一樣?教授啟發了那兩位學生,讓他們有了參戰的念頭,但後來聽到那兩個學生決定參戰,雖然極力勸阻他們,但也對他們能擁有這個決心感到很佩服。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國家。




2.如果同樣以影片作為認識臺灣的線索,哪一部片是您心目中最能引介臺灣給外國人認識的電影或紀錄片?從那部片中,您認為,「臺灣」是甚麼?

  我想推薦的是《被出賣的台灣FORMOSA BETRAYED》,改編自江南案、陳文成案、美麗島事件,是一部首次由好萊鎢製作的電影,描述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

  這部電影能反映出戒嚴時期的台灣,能讓我們看到當時中國國民黨如何打壓台灣的知識份子、如何濫用軍隊的權力去欺壓無辜人民。在那樣的時代,有些人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況或是對中國國民黨的恐怖統治感到恐慌,所以對很多事情都是選擇悶不吭聲,但也有些人不畏懼專制蠻橫的中國國民黨,選擇勇敢追求民主、公平正義,即使會遭到嚴刑拷打、全家人都被殺光,讓我想到韋伯演講稿裡的一句話「In spite of all but still」,讓人覺得很心疼、很感動。我認為當時的台灣人根本不願服從蔣介石的統治,只是出自於害怕、恐懼,所以選擇不發聲,但這樣的情況反而是默許蔣介石的高壓統治。

  電影中談到「中國需要台灣,而台灣不需要中國」,這句話的「中國」是指中國國民黨的國民政府,因為被共軍打敗才撤來台灣,以台灣為根基反攻大陸,而台灣原本富庶的生活自從被國民政府統治之後,經濟、民主程度通通退步,若不是美援,當時的國民政府根本沒有能力經營台灣的塊土地。

  電影中也談到一個想法我非常認同,台灣這塊島總是受外來政權統治,不論是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成功、清朝人、日本人、中國國民黨,他們都是外來的政權,他們的政權都是建立在非台灣人自願的情況,即使一開始的台灣人對國民政府抱著期望,但一見到蔣介石的軍隊來台,便從希望轉成失望甚至是絕望。

  我覺得台灣是一個有時很矛盾,有時很無奈,但是卻充滿熱情、勇氣與愛的一個國家。



3.「讀」完這部影片,您認為,政治是甚麼?政治值得作為一項志業?
  
  我認為政治是一種統治手段也是一種實現公共正義的手段,只是在不同層面,它就會不一樣。

  我認為政治當然值得作為一項志業。如果沒有人把政治作為一項志業,為此努力,那麼台灣也不會走到現在,如果不是那些為了台灣民主而流血、流淚、付出一切的人,現在我們怎麼能享受美好的民主?


我認為把政治作為一種志業的人不僅需要優秀的能力也需要較高的道德,才不至於淪為造成社會亂象的政客。

Lions for Lambs(97114285)

美國是強權國家,擁有龐大的資源與軍事,把權力當作目的跟工具,擅用這些利器,去干預所有國際上的政治權力,把民主當作戰爭的藉口,要把別的國家腳在腳下,只要跟美國持相反意見的都是暴徒,就算做錯也是捍衛人民的理由,嘴上喊著種族大鎔爐,卻在暗地嘲笑其他種族,使用暴力(權力)讓其他國家妥協,想要做好人,當和事老解決衝突的爭端,卻又想製造爭端,告訴別人美國才是老大,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要把路邊的雜草清除,把人民的福祉當作剝奪弱勢國家的盾牌,讓士兵身陷危險卻聲稱那是保家衛國的一種表現。

政客代表是美國政府,用官方的說辭來解釋美國的作為,認為美國是世界的龍頭老大,維護國家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視持相反意見者為激進份子,戰爭與暴力是實施民主的過程。

記著代表著反省與改進,國家的科技與想法越來越進步的同時,人民在心態上要如何調整,當人民越來越安逸的同時,也該思索過去的人們是如何過日子的,過去的失敗或成功,都值得我們重新思考,為什麼我們現在能站在這裡?
學生代表人民對政府的看法,政府的作為人民都看在眼裡,政府究竟替人民做了些什麼?是誰獲得最大的好處,這個政策背後的動機,人民學會去思考去臆測,學會表示自己的意見。

兩個軍人代表身為美國人的驕傲,能夠身為美國人民是光榮的象徵,能夠替國家盡一份心力,跟隨美國的腳步一同進步,與有榮焉

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問題討論(99114241)

Q1.您認為,美國「是」甚麼?

我想從支持參戰與否的態度來分析美國這個國家,
我選擇的場景是記者與政客。

人類藉由戰爭重新分配權力,
因為不能任由那些危害社會安寧的人散播恐怖、不能容許失序的發生,
所以在發生之前必須要有所作為與規範。
其實這就像我們立法訂定死刑,
戰爭跟死刑,都是為了保護其他人不受侵害而成立的。
這聽起來有些詭,但是我們不能否定戰爭確實達成了政權的重新分配。
雖然戰爭中必然得付出某些人的生命以及其他損害,
不過我認為政治權力的鬥爭中必然造成犧牲。
為了和平,犧牲的必須的
做出這決定的人,必得有足夠的強悍去面對以及承受他者的指責。

我不認為美國是個假正義的國家,
在他們的思維裡,自己是正義的代表。
他們所認為的正義背後有他們的理由,
沒有所謂真正的正義與假的正義,
我從上一篇就討論正義的意涵了,這裡用的是同一個概念。
有需要者請參照V怪客(V For Vendetta) - 誰能代表正義,什麼是正義?(99114241)

我覺得政客代表了典型的美國人;
他們的思考是這樣的:
我明白正義是什麼,我有能力且有資格成為正義的代表。
為了正義,我已經做足了犧牲的準備,我願意承擔一切後果。
不只是為了戰爭做出決定,
我們可以見到美國人是一個勇於為自己的權益去奮鬥的民族,
他們有想法,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
這和東方傳統消極的不參與政治的道家思維有所差異。

Q2.如果同樣以影片作為認識臺灣的線索,哪一部片是您心目中最能引介臺灣給外國人認識的電影或紀錄片?從那部片中,您認為,「臺灣」是甚麼?

我選的影片是「眼淚」。
劇中透過檳榔西施與警察的互動與對話,呈現中下階層的台灣社會現實面。

對我而言,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算是一個比較公平的社會。
而我眼中看到的台灣人性格是:喜歡追逐媒體新聞、熱衷於參與政治或是公共議題,卻缺乏足夠的知識與公民素養
這部片雖然沒有提到台灣的媒體亂象,但是我想台灣的媒體亂象可以在這裡提出引介。
媒體素質的低劣,出於對人的缺乏尊重,
和這部片警察以及西施的互動缺乏對互相的尊重因而造成衝突的狀況不謀而合。

台灣人的熱情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排除狂熱,最基本的事情-「尊重」,我們做到了嗎?
我們也許捐獻金錢,但是對於這個社會上的不公平,我們大部分的人卻都是加害者。
視若無睹,等於加害。
我們生活的一切,都與他人息息相關,然而卻得遭受不同的尊重與待遇。
生活在社會角落的人們,有著各自不為人所知的苦衷,
可是往往,我們的社會只給予嚴厲的指責,忽略了許多微小細節。
當大家都給不同職業的人同樣的尊重,
盡力的消除不平等跟差別待遇,
我相信人類的社會是能夠越來越進步的,
慢慢的小人物可以得到平反,不再被瞧不起或是受到毒品跟暴力的威脅。

這是我從這部片得到的啟示,也是我覺得台灣人需要改變的地方。

Q3.「讀」完這部影片,您認為,政治是甚麼?政治值得作為一項志業?

政治是一種權力分配的過程,一套為了使人類獲得更美好生活的系統理論。
政治是必然造成的結果,雖然形式上有所差異,
但這就像語言的發展一樣,為了因應人的需要而產生。

托爾斯泰曾經提過;
對於文明人來說,死亡沒有意義。死亡對於文明人來說沒有意義,因為文明人的個人生命,是置放在無限的進步當中;依照這種生命本身的內在意義來說,這樣的生命永遠不會走到盡頭。因為對那些處身在進步過程中的人來說,前面永遠有下一步待走;任何人在死亡之時,都沒有抵達顛峰,因為顛峰是在無限之中。

學術是一條無止盡的道路,
研究歷史儘管我們知道留下來的史料也許會被後來人否定或者批評。
我們研究政治,並不是為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紀念,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讓留下來的人記得我們或是受到尊敬。

研究政治的人,所做的努力,是為了改變眼前的世界,
他們肯定自己的價值觀並且去實踐,摒棄神學對於世間消極的思維,
政治的一切和人類息息相關。

我認為,政治雖然是一套理論,
但當我們檢視最原始的政治,卻發現政治訴諸愛和感情。
出於對生命的愛和熱情,我們才會思考如何改變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更好更進步。

綜合以上原因,政治值得作為一項志業。

看完Lions for Lambs的想法 --- 旁聽生

Q:

1. 如果請您將這部片當作認識美國的線索,您認為,美國「是」甚麼?


A: 美國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吧! 電影中的人物都在做「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拉距戰! 而且愈向權力傾斜的人,愈容易站在「現實」的考量的那一邊! 或者要堅持「理想」的條件不夠時,也是走向「現實」的考量! 例如,女記者雖然想堅持她的想法,但是,現實的經濟壓力還是使她妥協了! 令人難受的是,走向「理想」的兩位從軍的學生,付出的代價是他們寶貴的生命!

2. 如果同樣以影片作為認識臺灣的線索,哪一部片是您心目中最能引介臺灣給外國人認識的電影或紀錄片?從那部片中,您認為,「臺灣」是甚麼?

「小畢的故事」!

這部電影中的小畢是一個痛苦的組合! 他的媽媽未婚而懷了小畢,為了給小畢一個身份和家庭,她嫁給了比她年紀大很多一個外省人! 但是,小畢內心裏一直知道自己不是這個畢爸爸親生的! 小畢的媽媽心中十分愧疚,尤其這個畢爸爸待她及小畢都十分愛護! 當小畢太年輕、也太叛逆而不能夠體會媽媽的心時! 他的媽媽以最令他難受的方式來教育他 ----她開瓦斯自殺了!! 幸好,小畢經過這件事,反而真正懂得了「愛」與「痛苦」而學會面對自己!!


我會選擇這部電影的原因是: 不管我們因為什麼因素使我們組成「台灣」這個家? 裏面一定有許多不如意之處,但它畢竟是一個家,是個學習生命功課的地方!

Lions&Lambs (96114159)

面對戰爭,卓越的議員選擇用他強勢的立場去推行作戰計畫; 
面對強勢的立法者,報社記者即使預見了政策可能產生的慘烈後果,仍敵不過現實的壓力,選擇了公開資訊; 
面對具有天分而自我放棄的學生,年邁的教授選擇諄諄不悔,而非放任其自甘墮落; 
面對迷惘的未來,有天份的學生選擇停頓自己的荒唐,而靜下來思考; 
而被從小就被社會排擠的兩個青年,卻毫不畏懼的選擇公諸自己的入伍申請書。

美國,是一個選擇之地。

電影中的所有角色看似面臨不一樣的困境,面對問題,角色們用不同的、自我的方式回應抉擇,他們不必懼怕有任何人為的因素去阻擋他們做抉擇的自由,不管展現的是滿溢的野心、專業且尖銳的質疑立場、亦或是執著純潔的愛國心,甚至是自我放縱等等,不會被任何刻意的外力或權勢打壓影響,在美國這塊土地上,你所要背負的,就僅僅只是因你所做的抉擇,而產生的風險。

但美國的政治又是什麼呢?

在觀看"Lions and Lambs"之時,我也曾多次因議員的華美且強而有利的言詞而一度成為他的信徒,但當畫面一躍,轉換至兩位青年在異地奮勇掙扎之時,心中卻又不由得怨恨起戰爭的始作庸者...很可惜的是,跟你我一樣,大部分在國內安分守己的國民都只能看到議員舌燦蓮花,自我鋪張的一面,而看不到在他們光鮮的背後其他意圖以及漏洞百出的政策下犧牲者的慘狀,政治學教授與學生的爭辯,正好連結了坐在豪華辦公室高談闊論的議員以及戰死他鄉的青年之間的關係,也將美國民主政治,應該說是民主制度背後的陰影具現出來。對於有心的當權者而言,民主絕對不是一個方便的制度,相較於其他威權體制能直接用高壓手段展現其權力,民主體制之下的當權者需要取信於民以作為統治的權力基礎,既然無法訴諸於高壓手段,就只能利用謊言來使人信服在民主之下,人民取得選擇的自由,但卻也相對的花費了更多心力去辨別真偽,為何會使一個有天份的學生對國家以及未來迷惘,或許這就是影片要帶給我們對民主的反思

至於政治是否適合作為個人的志業,若將其再更精細的定位於要為大眾謀福利的政治家,而非圖利自己的政客,個人認為除了要有矢志的熱情,尚須有如Max Welber所言的,要有能接受努力不一定有回報這樣殘酷事實的心理準備,若無,是迄難久立於現行的政治生態的。畢竟政治是屬於無法用科學法則完全驗證的人文社會現象,其錯綜複雜絕非一朝一夕能理清,想在這樣的環境下撥雲見日並達成理想是極其困難的一項工作,以其作為志業,必定需有堅韌的心志方能擔當之。

獅入羊口 美國是什麼(99114143)

美國是什麼?

在這部片子我看到,其實美國對內就像是一間大型的國家演藝廳,工作人員就像美國的政治人物,然而在炎炎夏日中卻忘記打開了冷氣,而陸陸續續就坐的觀眾,就是美國公民。

當工作人員發現沒開冷氣時,與其告訴觀眾並打開冷氣,招致觀眾的不滿,不如什麼都不必說,直接地把冷氣打開,不但可以隱瞞自己的疏失,還可以達到承認疏失的效果,就是冷氣在相同的10分鐘後都涼了。

如果這些前提是,能為美國帶來好處,隱瞞小過失而避免不必要的社會輿論及社會成本,那對於這樣的政治考量,我會認同。

但如果美國政治人物,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及利益,如扭曲事實或控制媒體,甚至是主導一個錯誤的政策與決定,那就非常的可惡了,如同電影中的政客,在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竟擅自以突如其來得軍事決策試圖引導媒體,轉移民眾焦點。

在這部影片中,有天賦的的政治學學生卻因為政治的現況與真相失去興趣,有熱情並希望能改善政治現況的學生卻因政客的自己利益而死,這是多大的諷刺啊,但如果美國政治的真相如果就像是片中演的如此悲觀,我並不認同。

我反倒覺得,美國只是在用各種政治手段奪取利益,而這些政治手段只不過是用來自我安慰,告訴國內群眾,是的,我們沒有錯,其中受益者絕對有美國國民,但他卻必須藉著政府安撫自己內心的正義或者如事不關己的大罵美國政府,除此之外他們似乎什麼都沒做。

權力風暴問題討論(99114214)

美國「是」甚麼?

我覺得美國是個大牧場住著成群的羊
少數較聰明的羊懂的批著牧羊犬的皮
批著牧羊犬皮的羊於是變成了領導人
為了延續領導地位和鞏固權力
假牧羊犬們編造謊言欺騙羊群
甚至靠著犧牲少數羊的生命
製造他們擊退狼群的假象
儘管某些羊了解假牧羊犬的真面目
但是單純的羊群選擇相信假牧羊犬是他們睿智的領導人

簡而言之
美國由一群騙子跟一群傻子組成
騙子試圖跨越嶺土掌控全世界
傻子負責執行騙子的征服計畫

哪一部片是您心目中最能引介臺灣給外國人認識的電影或紀錄片?從那部片中,您認為「臺灣」是甚麼?

《艋舺》
我從片中感受到在台灣權位和名利對多數人來說比命還重要
就像其中一位主角所說:
「今天你不把他們弄死 明天你就會被他們弄死」
所以死也要爭奪權位
貪贓枉法背棄道義就為了得到利益

我覺得台灣是一個被金錢與權力淹沒的小島
人們瘋狂競逐
所以道德論喪
社會一堆亂象

2010年10月6日

Lions for Lambs它給我的(98114240)

我認為美國是個舞台...從過去的''美國夢''開始,人們深信著,在這講求自由的國度,人人都有自由發展的機會,而自由也伴隨著平等上的問題,儘管政府再怎樣強調膚色、地位、性別上的平等,但在自由的國度下,很難做到實質上的平等,而我也將這喻為踏上舞台的階梯,每個人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在這舞台上發光發熱,不管是努力和機遇而獲得權力或是財富,還是終身潦倒而導致下一代弱勢的惡性循環,都囊括在美國的一部分...

關於認識臺灣的線索,我推薦一部影片<<台北星期天>>,在台灣的歷史看來,所有的民族都屬於外島民族,不論是原住民、漢民族或是現在所謂的新住民─外籍勞工或外籍新娘~台灣是個多元文化以及多元民族的社會~在新民族和文化的融入時,會有一段磨合期,像過去的二二八事件,就是民族之間的不諒解或是衝突的表徵,此影片點出了新民族,外籍勞工在台灣遭受的待遇,如上手銬驅逐出境或是動用警力抓回逃跑的外勞,以點出外勞擔心被遣送回國的觀點以及在人權的問題與社會中的接納方式,影片之中還包括宗教,音樂,還有離鄉背井的無奈,以有點輕鬆的角度詮釋台北街景以及這兩位外勞搬沙發的經過,這能夠促進台灣人和外國人了解當下台灣的社會環境以及對於新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

政治是一種哲學,是一種思辨方法,它囊括的不僅是政治這學科的本身,它涉及層面很廣,這正是我對政治有興趣的原因,它不是個單一學問,它是個統合,分析,整理,並且訂出依據的能力...以政治作為志業,我不認為一定要做為政治學家或是政客,我認為可以以政治為基礎,發展並且探詢自己的長才,之中也能夠更加了解政治學中理論的意義或是與其他學科的關係,畢竟,牽扯政治的方向是很廣的!而人發展的方向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