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有三個場景:政客與記者、政治學教授與兩組學生(擁有遠大志向而從軍和有天分但選擇鬼混過日)及身陷阿富汗的戰士等,逐漸聚合於一個問題:為甚麼美國人不再關心國家大事,而奉漠不關心或嘲諷時事為常態與正常?
1.如果請您將這部片當作認識美國的線索,您認為,美國「是」甚麼?
我認為美國是一個只用自以為對國家有利的方式去選擇作與不作為的人民集合體。
從政客與記者、政治學教授與學生、身陷阿富汗的戰士的身上,我們都可以發現他們對美國有一個歸屬感,也希望自己能為國家做點什麼;雖然,他們最後選擇以不同的方式生存。
政客為了使美國不再受911事件般的恐怖攻擊、威脅,慫恿總統派遣軍隊主動出擊、攻打阿富汗;記者為了反抗政客、不讓政府主導媒體,嘗試拒絕成為政府的魁儡,只可惜最後的結果是妥協。政治學教授曾一度想放棄教職,但卻為了尋找有潛力改變美國的新秀而選擇留下;極有天份卻鬼混度日的學生曾滿懷夢想要改變美國,卻不堪看見腐敗的社會而選擇用其他事情麻痺自己、甚至是選擇逃離;身陷阿富汗的兩位戰士雖然過去被美國社會排擠、打壓,但他們仍不忘這個將他們培育成人的國家,願意奉獻自己的性命給美國。
片中的他們雖然選擇截然不同的人生,但他們心中都有一個潛在的夢想--希望讓美國更好。
2.如果同樣以影片作為認識臺灣的線索,哪一部片是您心目中最能引介臺灣給外國人認識的電影或紀錄片?從那部片中,您認為,「臺灣」是甚麼?
在推薦之前,必須先承認我並不是一個常看電影的人,接觸過的電影少之又少,所以能找到的影片應該是屬於大眾都看過或聽過的影片,希望大家不要嫌棄。
我想引介的這部片是「海角七號」,這是一部運用台灣較為本土的元素所拍攝而成的一部影片,在裡頭也加入了歷史的元素(日本撤退時所牽引的一段愛情故事)。雖然不像權力風暴中有牽涉政府的問題,而是透過台灣社會的底層民眾串成一部充滿歡笑的影片,但是我認為以這部影片向外國人介紹台灣,更能讓他們以輕鬆的態度認識台灣的風俗文化。
3.「讀」完這部影片,您認為,政治是甚麼?政治值得作為一項志業?
政治是什麼呢?我認為政治是獲得權勢並實行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作為。這項詮釋是我從政客身上所歸結而來,認真說來並沒有好壞之分,端看人如何運用。
至於政治是否值得作為一項志業?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要將政治作為一項志業並不容易,比起單純當作一個職業,絕對需要極大的熱情與耐力;我不一定有資格將政治作為一項志業,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未來是不是會成為一個只對世界充滿怨恨、庸俗、麻木的接受外在所給予的一切或是走入遁世之道,但我希望我能成為有資格也願意將政治作為一項志業的人。
如何從「海角七號」得知台灣是甚麼?
回覆刪除我在想..是不是每個政治家在他們還未成為政治家之前,都像你所說的一樣有以下的想法:「我不一定有資格,但我希望成為一個有資格也願意將政治作為一項志業的人。」?但是結果我們總是無法去預測,有些人走入正途,有些則否。你會不會覺得與其說是作為一項志業,倒不如說是被一種自我的感覺所束縛?(也就是對有些人而言是非是自己的感覺所認定的,不管法律與輿論怎麼想,這樣的人他是有熱情與耐力,但是他就是適合成為政治家的人嗎?或者,他根本不是政治家,只能說是政客?)
回覆刪除請讀韋伯的「政治作為一項志業」,再想想這位社會學大師所說的「政治」是離眼前的政治遠了還是近了?眼前的政治是墮落了還是始終如一?
回覆刪除非常抱歉,忘記回答題目:「台灣是甚麼?」
回覆刪除從海角七號裡,我認為台灣是一個充滿熱情與活力、不畏懼挑戰的地方。每一個角色都可以說是台灣人的縮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樂觀的、認真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像是男主角阿嘉,雖然因為需要賺錢過活而不得不屈就於眼前的工作,他當然和大多數的人一樣抗拒過,但在影片最後,他從工作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工作)的價值,也喜歡上這個工作。
我想,『海角七號』較多的是愛情吧。
回覆刪除而在『權利風暴』中的政客想得多半是他的政治前途。
在海角七號中,導演的確放了許多愛情的元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愛情在這部片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若是沒有這個元素,就無法將整部片完整的串聯起來。
回覆刪除再者,我認為海角七號呈現的是比較正面與平民化的生活,而權力風暴相較之下則比較嚴肅;也因為海角七號著重於台灣人民生活的縮影,我才會認為他是部適合以輕鬆的態度將台灣介紹給外國朋友認識的影片媒介。
權力風暴中的政客,要如何被觀者所詮釋,當然是依據個人所觀察到的部份而定。我選擇以這樣的方式去詮釋當然一定會遭受質疑,但是也不能全盤否認政客的作為,畢竟我們都不是政客本人,不能完全以自己的觀感去決定他人的對或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