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博愛座?
如果車上坐滿了人只剩博愛座,但又沒有所謂有需要的人,或者是沒有一個人站在,那你會坐嗎?
10個同學有8個都跟我說能站就站吧,2個說除非真的很累否則能站就站吧。
為什麼呢?
近年來不斷的有所謂博愛座不讓坐的負面新聞被報導,似乎所謂的 ''公德心'' 就是不可以坐博愛座,那一個車廂有8個博愛座,但是一節車廂又沒有8個 ''需要幫忙的人'' 那是不是人們在害怕隨時上新聞當主角的情況下,沒人坐的博愛座形成了浪費。(一節車廂若只有6個 ''需要幫忙的人'' 坐,那一天的捷運量又會產生多少的浪費。)
如果博愛座要討論對錯,那分成3種人來討論
第一種 只要博愛座他就不坐,但他也不會讓座位,那他對嗎?
第二種 博愛座他不坐,但他也會讓座位,也許他可以換來社會的讚美,那他對嗎?
第三種 只要有座位他都坐,但他也會讓座位,那他對嗎?
那麼哪一種人符合博愛座的定義? 很多人會回答三,但社會風氣所產生的竟都是一跟二的人最多,那麼博愛座到底是因為哪種人所設計的,如果所有人都是第三種人,博愛座還有設計的必要嗎?如果博愛座沒有媒體監督,會變得無效嗎?還是多了媒體的過度監督,產生了更多的浪費?
如果媒體的監督,是為了怕 ''有人不讓坐'' ,維護社會正義,也許是對的,但若過度的監督而導致更多的第一種人與第二種人而減少了第三種人,那樣對嗎?何謂博愛座?
若你是需要幫忙的人,車上人不多,那你會坐博愛座嗎?但是若你選擇了一般的座位,也許下一站沒有 ''博愛座資格'' 的人,而且他也不敢坐,那你會為了不要浪費去坐博愛座嗎?或是以後你只要擁有 ''資格'' 就直接去坐博愛座?那你是被社會給固定了?只能坐博愛座?
若長期坐習慣博愛座的老人,看到一群年輕人竟自顧自聊天似乎沒有要讓座的意思,但前面似乎還有座位,他會怎做?
在新聞的報導裡,他似乎選擇給予年輕人教訓,即使前面有座位,他認為博愛座只有他能坐或者跟他一樣的人嗎?若年輕人是認為前面有座位所以不讓坐,那又是誰對誰錯呢?
在上面我所舉例的因素中,被社會固定,在被動或主動的狀況下,讓那位老人認為那是他的位子,那他錯了嗎?
媒體似乎在無形中塑造出一種價值觀,但又與原本的理念產生了摩擦,而為了聳動的標題-明星大學的大學生沒公德心,之類的標題,令人人心惶惶。
是否對於博愛座,我們必須從基層教育中重新定義,重新教導,而不是再如同被媒體恐嚇般那樣人人避之。
打啞謎?
回覆刪除拍謝 拍謝
回覆刪除還沒打完就按發布了
只要讓座給老弱婦孺,何需在乎是不是博愛座?是不是發自內心的或媒體的寒蟬效應?您討論的是「對錯」、「識相」還是「權宜之計」?如果讓座是禮貌,沒禮貌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是當事人最該檢討?您認為,「誠實地不讓座」和「假猩猩地讓座」相比,哪一個比較值得讚揚?
回覆刪除博愛座的設定只是最後的防線
回覆刪除畢竟道德標準不是每個人都達的到,只好祭出這種手段
所有前提是都沒有座位的話,可以分成三種討論
回覆刪除第一種 如果沒有博愛座,我認為「假猩猩地讓座」比「誠實地不讓座」值得讚揚,即使是為了博取美名,或者為了受到肯定,但至少都做到了人與人最低標準的體諒。
第二種 如果有博愛座,而無佔用博愛座,「假猩猩地讓座」似乎仍比「誠實地不讓座」更多了一份社會責任感,也許他不是真心因為體諒而讓座,但他仍就做出了讓座這件事。
第三種 如果有博愛座,而佔用博愛座,「假猩猩地讓座」仍比「誠實地不讓座」多了一分羞恥心,如同上者所說博愛座是最後防線,而即使不甘不願的讓座了,至少還多了一分羞恥。
而我想說的是,媒體似乎扭曲了博愛座,變得好像只有特定人才能坐,只要不是特定人士,就該被批判。
但博愛座並不應該是報導中那麼狹隘,應該是大家都能坐,但卻要隨時注意是否有更需要的人,即使是一般座位,我都認為應該如此。
所以與其媒體的反覆恐嚇或是政治的口水,重新定義博愛座,重新教導更來的重要多了。
我是屬於不會去坐博愛座的人
回覆刪除也就是你分類中的第二種人
我覺得並不是每個不坐博愛座的人都是為了換來讚美
只是將心比心的心態吧
有時候可能是擔心可能會沒注意需要博愛座的人
而且有些人真的讓人看不懂到底是不是孕婦
所以我還是覺得博愛座應該是要空出來比較好耶
雖然可能這三種人都不是百分之百全對
而是依每個人的標準或想法而有所不同摟:)